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立论基础
(一)文化社会学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
(二)新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及其相关理论
三、本书的逻辑理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课程作为文化资本的意蕴解读
一、课程文化资本概念辨析
(一)课程及课程文化的历史考察
(二)文化资本的内涵
(三)课程文化资本的内涵
二、课程文化资本的特性
(一)课程文化资本的虚拟性与依附性
(二)课程文化资本的不可替代性
(三)课程文化资本的可共享性或非排他性
(四)课程文化资本的发展性
(五)课程文化资本的可转换性
(六)课程文化资本的合法性
三、课程文化资本的形式
(一)课程文化资本的具体化形式
(二)课程文化资本的客体化形式
(三)课程文化资本的体制化形式
四、课程文化资本的积累
(一)课程文化资本积累的独特性
(二)课程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
第二章 课程文化资本的符号权力本质及其实现逻辑
一、符号权力
(一)符号权力的内涵
(二)符号权力的合法化根据
(三)符号权力与意识形态
二、课程文化资本与符号权力
(一)课程文化资本的符号权力逻辑
(二)课程文化资本的符号权力效力
(三)课程文化资本符号权力实现的合法化保障
三、符号权力与意识形态合谋下的课程文化资本
(一)意识形态是课程文化资本符号权力实现的基础
(二)意识形态促进了课程文化资本合法性的获得
(三)文化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兑换促进了意识形态和符号权力
的有机结合
第三章 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权力斗争
一、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动因及其特性
(一)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文化品性
(二)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权力动因
二、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权力作用逻辑
(一)课程文化资本生产场域中的权力作用特征
(二)课程文化资本的生产机制
(三)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标准
课程文化资本流通的制度合法化
一、课程文化资本流通的可能性与动因
二、课程文化资本流通的形态
三、课程文化资本产品流通的制度化逻辑
(一)课程文化资本体制化下的课程权力结构
(二)课程文化资本流通中的权力争斗
(三)权力结构演变下的课程文化资本流通模式
第四章 课程文化资本获取的文化控制
一、课程文化资本的消费主体
(一)教师是主流阶级的知识代言人与委托的权威践行者
(二)文化资本差异而彰显的消费主体的等级地位
二、课程文化资本消费过程中符号权力的实现形式及其结果
(一)适应与获取合法化的以语言为核心建构的符号系统
(二)家庭文化资本差异助推了学生获取课程文化资本的差异
(三)课堂是课程文化资本实行符号控制的核心场域
第五章 课程文化资本的度量
一、课程文化资本度量的价值属性
(一)课程文化资本度量的价值转型
(二)课程文化资本度量的价值表征
二、课程文化资本度量体系的建构及其符号权力体现
(一)课程文化资本的度量体系
(二)课程文化资本的度量过程及其符号权力的实现
(三)课程文化资本的度量手段及其符号权力的实现
第六章 课程文化资本的反思性实践
一、课程理论建构的自我完善
二、走向反思性实践的课程文化资本
(一)课程文化资本反思性实践的逻辑理路
(三)课程理论建构的本土路向
(三)课程实践的公平关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