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路》:
朱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望族大姓。其始祖相传是五帝时的颛顼。颛顼六世孙晏安赐姓为“曹”,曹安的后裔曹挟受封于邾,以国为姓,居鲁地的邹县。战国末年,邾被楚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朱”,此即朱氏得姓之始。汉末灵帝时,朱氏官会稽太守,迁居吴郡姑苏。所以后来朱熹在他表明远祖籍贯时,称为“吴郡朱氏”。唐僖宗中和元年(881),朱熹的远祖朱师古因避黄巢之乱由金陵迁居徽州歙县黄墩,居住20余年。
唐天祷二年(905),朱熹的九世祖朱古僚奉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镇戍婺源,官制置茶院使。因政绩颇佳,第二年受封宣、歙、池、平、苏、杭、饶、信八州观察史,于是举家迁居婺源,繁衍生息,被朱氏后裔尊为婺源朱氏的始祖。
到了朱古僚的第七世孙朱森,也就是朱熹的祖父时,朱氏家道已经逐渐没落。朱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从不过问生计的酸腐士子,一生潦倒不得志,与仕宦更是无缘。但在他临终前却还是呜咽流涕地训示后辈弟子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后当有显者,当勉励谨饬,以无坠先世之业。”朱熹的父亲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业儒家庭,少时便知苦读经书,并自以为熟读诗书方能经邦治国,强烈的士大夫意识也在头脑中根深蒂固。
北宋重和元年(1118),朱松考中进士,约于第二年被任命为迪功郎,外派福建建州任政和县尉,步入仕途。为了赴任,他质押田产,携父母、妻子、两弟、两妹共8人举家来到任所。但好景不长,宣和二年(1120)五月,朱松因丧父离任,艰难度日。守丧期满后,他在闽中和京师之间奔走。宣和五年(1123)八月,朱松改任南剑州尤溪县尉,至七年任满返回政和居住。随后由于靖康之乱,时局动荡,农民相继起义,朱松不得不带着家人四处避难。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初,朱松代理建州职官,不久因“闻有虏骑自江西入邵武者,遂弃所摄,携家上政和,寓垄寺”。
未过半年,南宋叛将龚仪兵烧处州,入龙泉,破松溪关隘,掠建州,攻南剑州,闽北一时风声鹤唳,兵荒马乱,朱松买舟携眷南下。建炎四年(1130)五月,朱松重新回到相对安定的尤溪,将家小安顿在郑氏馆舍。之后,朱松只身前往福州,在福州听说叛军攻南剑州甚急,又匆匆赶回尤溪。六月十四日清早,朱松抵达尤溪县时,叛军已在十数里外。幸好他的两个弟弟已搬家躲避。七月间,朱松全家重新返回郑氏馆舍,但仍时刻做好避入深山的准备。
在这兵戈扰攘之际,九月十五日,朱松的第三子朱熹降生。看到襁褓中的儿子,朱松一阵欣喜之后,想到眼前金兵大举南下,农民起义四起,儿子生在这内忧外患、烽火连天的乱世,忧心忡忡,茫然地望着这个只会啼哭的孩子,陷入了深思。
正在此时,郑氏义斋馆舍馆主郑安道前来道贺,见到朱松的表情,心里纳闷,不禁问道:“朱兄,今日你喜得贵子,为何却闷闷不乐,难道……”“唉!郑兄,现在正是国亡家破、内忧外患之际,此儿生不逢时啊!”“朱兄不必多虑,吉人自有天相吧!此子长大以后,能去助征战,也算是为国出力了。你打算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听好友一说,笃信地理风水的朱松想起“五行八卦”中“木生火”的原理,因自己名中带“木”,孩子这辈名讳偏旁部首为“火”,便随口说道:“就取名为‘熹’吧!希望朱家香火能在这小儿身上繁衍延续。”至于小名呢?朱松一下便想到了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七发》辞有“沈沈谖谖、蒲伏连延”的句子,其意境就像尤溪城中溪水潺潺而过,连延不断一般,而尤溪古称沈溪。朱松想,索性就把“沈郎”作为他的小名吧!再按照“伯仲季”的先后惯例,加上“潺潺连延”之意,就把婴儿的字号定为“季延”。
孩子虽然出生在离乱和忧患之世,增加了大人的许多麻烦,但身为孩子母亲的祝夫人,仍然十分欣喜,不顾身体的疲劳,将孩子抱起,仔细地端详这个襁褓中的小家伙。只见他娇嫩红润的小脸蛋上,在右眼角生有七颗黑痣,祝夫人惊异不已,不禁轻声询问夫君:“小儿面生七痣,不知是凶是吉?”朱松却惊喜地回答:“奇哉!此儿面生七痣,类似七星,应为吉祥之兆也!”此时,他记起先前曾向一名山人问起将来富贵,山人说:“富也只是此,贵也只是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心想,原来山人之话应验了,“孔夫子”的圣人命运竟然落到这个在忧患中出生的第三子身上。婴儿在大人的议论中平静地翕张着小嘴,像是附和大人的意见。
按照当时风俗,九月十七日举行三朝洗儿会,亲朋好友、邻里乡人相邀前来祝贺。见了沈郎脸上的七星痣,都露出惊奇的神色,一致称赞小儿长大之后,一定会成为一代奇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