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民国春秋文丛
0.00     定价 ¥ 4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8111032
  • 作      者:
    作者:舒新城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舒新城(1893-1960),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畅吾庐,曾用名舒建勋,湖南溆浦人。出版家、教育家。1928年,应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之聘,任《辞海》主编。1930年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兼图书馆馆长,全力主编《辞海》。建国后,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辞海》编委会主任委员。著有《现代心理学之趋势》、《教育通论》、《道尔顿制研究集》、《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记录了教育家、出版家、《辞海》首任主编、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舒新城先生在1893—1925年间的教育生涯,这是一部舒新城深思学术与人生的精神自传,更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专属民国教育史。《我和教育》初版于1945年11月,尘封七十多年后,广东人民出版社重新向世人展现了这份珍稀的民国教育史料。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
  第一天入学的情形,我现在不很记得清楚。只记得阁子庵和我家平行,同在刘家渡下截的末尾。但因一在东面的溆水之滨,一在西面的金山之麓,所以相去还有一里余路程。而这一里余的道路,又得经过几道水沟、两户人家。让四岁多的孩子单独在水旁行走,固然不是家长们所放心,而道旁那两家的狗又是有名的凶恶,无论什么人走过,它们都狺狺然向之追逐,我更无法独行。所以自第一日上学至中秋节,都是由祖父接送。
  我乡有句俗话叫做“男服学堂女服嫁”,意思是说:不论怎样顽皮的男孩或女孩,只要送到学塾或嫁到婆家去,便会服服帖帖的;同时也表示学塾与婆家是两个很有权威的地方,而为男孩子与女孩所畏惧。可是我当幼时,非常愿进学塾,而不愿常在家中。这第一由于家庭没有小朋友做伴,第二母亲把我当作“小大人”管教过严。所以当祖父送我进学塾去的时候,我绝不感畏惧。我现在还能记得清楚的是过了上元节——正月十五——之后,母亲就替我预备新衣服、新鞋袜、新帽子,说要送我去读书;我因父亲不时于工作之余,翻阅些小说杂字之类,而从旁认得几个字,遂以为读书并不是难事,而有新衣服穿到反视为一种快事。所以母亲夜间替我忙针黹时,我总是陪着她,催她从速制好。当上学的那一天,母亲清早便把新衣服给我穿,并且预备一些酒菜备祖父送我到学塾去时带去。早饭后,她一面忙着预备香烛献祖先,一面忙着请祖父和父亲引导我向祖先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礼。礼毕之后,并由父亲指导我向祖父、祖母、叔父、叔母、姑母、长工——长工虽系雇工,但在生活上则每视为家庭之一员,此为我乡通例——母亲一一行叩首礼,母亲复嘱向父亲行叩首礼,然后由祖父领着我出大门。当临行时,所有的长者,都向我说吉利话,祝我“步步高升”,母亲并燃鞭炮相送。那时我并不知他们的用意所在,不过我有一种很强的印象,就是“读书人到底与人不同”。所以我那天特别欢喜,在路上一面跳跃,一面和祖父说个不停。
  我到阁子庵的时候,那山门外的杨柳、山门里的古柏、佛堂的神像、两廊的尼姑,都好像和我很有渊源,而觉得亲热。走进左旁的客堂中,见着上面的壁上贴着一张长方红纸,中间写着一行黑字,底下摆着一张桌子,设有香案,燃着香烛。我觉得和我方才在家中所经过的情形相仿佛。不过旁边还有一张桌子,摆着些书籍和笔墨,桌旁又坐着不认识的穿长衣的大人,此外并有几张放着食盒的方桌,和家中的情形有些不同而已。祖父跨进门内,就向那“大人”招呼,把所带的食盒放在桌上而引着我首向那红纸行三跪九叩首礼,次向“大人”行叩首礼而命我称他作先生,次命我向坐在先生旁边的大人和孩子作揖,我都一一遵命。而礼毕之后,先生便称赞我很好,并命我坐在他很近的一条凳上,而询我的年龄和在家里做什么事等等。坐了很久,别的家长陆续带来的孩子们有了十几个,然后由先生戴着没有顶子的红帽子——顶子要考试入泮的人才能戴,我那先生不曾进学——穿着马褂,换过香烛,在前面引导我们一班孩子们再向那红纸写黑字的长条——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礼。礼毕之后,命我们向家长行叩首礼,家长们又命我们向先生行一跪三叩首礼,再由先生命我们就坐,他也就坐,并在桌上取一《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向我们宣读——《论语》第一章——我们大家都屏息静听。没有多久的时间,他先把书放下,起立向送我们的家长作揖,他们还他一揖之外,同时命我们向他作揖。然后由先生命我们出外游戏,他们则把各人所带的酒菜拿出来围坐在一起陪着先生饮酒吃菜。
  这一群孩子彼此有相识的,有不相识的,但都有一二个伴侣。只有我平日既不和邻儿往来,而且年龄又最小,当然是孤单单的。可是我在当时并不感寂寞;当初虽然不曾参加他们的活动,但看着他们那样在园林中跑来跑去反很感兴味,所以终于因为一个十余岁的大孩子的一邀,而跟着他们跑了。没有多久,祖父和其余的家长,都提着他们带来的食盒出来,各把自己的孩子寻着带回去吃午饭。当临走时,我们一群孩子仍各向孔子牌位及先生一揖而别。在归程上,祖父告我先生姓刘,并问我“学塾好吗?”我则以为那里有那样多的同伴,和那么宽的地方让我们玩,比孤寂寂地在家里好得多。不过一天要叩那么多的头实在是一件烦杂的事情。祖父回家后,在午餐席上把我在学塾的种种行动和先生称赞我的话和问我的情形,一一详告祖母,大家都很欢喜,母亲尤其高兴,特别煮一个鸡蛋给我吃。并且告我,以后只要书读得好,每天都可吃一个鸡蛋,父亲则告我以后只要上学去和散学回家时向祖父、祖母和母亲作一个揖,到学堂向先师和先生作一个揖就行了,不必天天要叩那么多的头。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学生生活
第一章 幼年时代
一 刘家渡
二 幼年生活
第二章 私塾生活
一 故乡私塾
二 入学的第一天
三 私塾课程
四 胡氏家馆
五 龙王江
六 回龙阁
七 八股文和应制诗
八 商业经验
九 张氏学塾
第三章 书院生活
一 鄜梁书院
二 书院的规制
第四章 县立高等小学
一 “洋学堂”
二 开学的一天
三 生活一般
四 万寿与国丧
五 课外种种
六 小学教员检定
七 初去长沙
八 革命
九 结婚
第五章 常德、长沙、武昌三校
一 常德第二师范
二 长沙游学预备科
三 武昌文华中学
第六章 岳麓高等师范
一 借文凭
二 经济状况
三 岳麓书院
四 高等师范
五 留学热
六 游山玩水
七 华尔伟先生
八 退学风潮
九 筹安会
十 杨怀中先生
十一 几本书
十二 《朱子教条》
十三 依恋

第二编 教师生活
第一章 初期的尝试
一 试做教师
二 职业之始
第二章 生存竞争之始
一 高师毕业
二 各奔前程
第三章 音乐教师
一 兑泽中学
二 客串
第四章 本行
一 同行竞争
二 求全之毁
第五章 教育学讲师
一 研究教育之始
二 代理教育学讲师
三 一身兼三职
第六章 教务主任
一 奠定教育著述的基础
二 教育经验
三 学术研究
四 五四运动
五 位别
第七章 师范教员
一 “五四”后的中国教育界
二 湖南第一师范
三 罢教
四 能力分组制及选科制
五 校长民选
六 课余生活
第八章 中学主任
一 学制系统改革先声
二 中国公学
三 初次风潮
四 二次风潮
五 风潮大概
六 风潮结局
七 自由园地
八 主张五年制理由
九 规定中学课程的原则
十 辅导制
十一 工作制
十二 分科教室
十三 道尔顿制
十四 男女同学
十五 辞职
十六 话别
第九章 暑校讲师
一 东大附中
二 讲演忙
三 参观中等教育
四 教育问题
五 舒适的生活
六 少年中国学会
七 少年中国学会纲领
八 少中的办学计划
第十章 高师教授
一 人川之由
二 成都高师
三 何以来成高
四 蜀道乐
五 煤山遐思
六 我将何为
七 书生之见
八 两度风波
九 师生结婚
十 师生恋爱
十一 李劫人代牢
十二 化装离蓉
十三 我的态度
十四 丰富的收获

第三编 教育著述生活
第一章 初期写作
一 札记
二 《湖南民报》
三小说之尝试
第二章 教育著述的尝试
一 《心理原理实用教育学》
二 《湖南教育月刊》
第三章 副业
一 生活的准备
二 《教育心理学纲要》
三 《心理学初步》
四 《公民课本》
五 《人生哲学》
六 四本关于道尔顿制的书
七 《个性论》
八 《现代心理学之趋势》
九 《教育丛稿第一集》
十 《蜀游心影》人
第四章 正业
一 理想与计划
二 一位朋友
三 生活工作问题
四 《个别作业与道尔顿制》
五 《中国教育辞典》
六 《中华百科辞典》
七 两册《常识丛书》
八 《教育通论》
九 《现代教育方法》
十 研究工作的计划
十一 研究工作的难题
十二 红眼睛刘先生
十三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十四 《中国新教育概况》
十五 两部《教育指南》
十六 《近代中国留学史》
十七 《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
十八 一些教育史论文
十九 两部应时书
二十 政治难民
二十一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二十二 三个提案
二十三 一颗炸弹
二十四 理想的幻灭
二十五 快乐的园地
二十六 迁居改业

几件礼物
写完以后
附录:我所知道的舒新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