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一个人的迁徙
0.00     定价 ¥ 4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410467
  • 作      者:
    作者:白醉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白醉,原名王乃宽。

80后型男一枚,热爱武侠,沉迷出游,喜欢写游记随笔、江湖武林。文字散落于简书、豆瓣、片刻等多个地方。

曾游学英国,旅居澳大利亚,出走过众多国家和地区。虽然现在自立公司,但仍有一颗少年的心。


展开
内容介绍

历时9年,作者用一颗少年的心游历了西亚、南亚、东南亚的15个国家,就像一只不断迁徙的候鸟,寻找着心中的故里。


旅途中有孤岛上的狂欢,有沙漠的晚餐,有街角的枪声,也有佛国的神圣……作者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中遇见过一些奇妙的人,也不断地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他说,旅行让他成长,变得宽厚、随和。


所以,他一直在路上。


展开
精彩书摘

加德满都——尼泊尔首都


第一次听说这座城市,源于村上春树的作品《舞舞舞》。书中写到一位奇妙的少女,雪。其母雨作为颇有天赋的摄影家,行事屡屡出人意料,于是便有了这一幕——置独女不顾,孤身前往加德满都。说来惭愧,那时听到这个名字根本没和尼泊尔联系起来,以为是印度某地。

总之尼泊尔也好,印度也罢,对当年正在读大学的我而言,全如太阳系以外的某地,过于遥远且不合实际。等到有机会游览南亚,毫不犹豫将此地作为第一站。

有必要提一句,不少小说家写过游记,譬如村上春树便著有《边境·近境》《远方的鼓声》等佳作。究其原因,小说多少具备开拓读者视野的意义。在《堂吉诃德》独领风骚的时代,作品令人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和风车作战的场面,主角周游天下以及对各地风物的描写,说不定更受欢迎。

受困于信息闭塞和交通不发达,旧时代的小说家很容易化为读者的眼睛、耳朵,甚至是鼻子和舌头。一切关于异域的描写,均不难引起读者们雀跃欢呼。现代小说家则没有前辈那种幸运,干脆直接用游记来完成一场启蒙式的旅行。他们也少了高更式的困惑,在月亮和便士之间往往会做出更实际的选择。于是村上春树没有高呼“生活在别处”,只将旅行视为人生中正常的一部分。在他笔下,很难见到前辈海明威对巴黎的深情,或者略萨对欧洲的念念不忘。旅行就是旅行。

其实人一直在路上,无非旅行者更向往陌生的所在。可惜很多期待在旅程中找到真谛的游子,到头来往往无甚收获——害怕平庸,原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心结。直面这件事,毕竟会让人泄气。


2006年7月下旬的一个傍晚,我乘机到达加德满都。海关人员异常热情,几乎让人感动(轻松获得长达两个月的签证,远超预估)。机场外照例守着诸多的士司机,耳畔听到熟悉的“你好”“Hello”,以及“こんにちは”。钻进出租车,穿过几条窄街,触目尽是简陋的建筑,甚至破瓦颓垣。幸好停战了,我自然心生感慨。

沿路并未见到荷枪实弹的士兵,直到抵达一所拥有花园餐厅的酒店。泰米尔,大概许多来尼泊尔的人都曾经过这里。作为某个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名城,必然要营造出一片特定区域,提供给那些停停走走的过客们。

酒店设施并不算差,在绿树环绕的室外餐厅旁边,有一个小小的泳池。金发白肤的比基尼女郎趴在池边,同身材健硕的男伴甜蜜私语,两人手中各自端着大号啤酒杯。旁边摆放着骷髅头式样的金属烟灰缸,在薄暮中隐隐露出一点红光。我顿觉烟瘾难耐,找张椅子坐下,开始喷云吐雾。

店外灯红酒绿,街头人群熙来攘往。霓虹灯初上,黄土铺就的街道扬起一层朦胧的薄雾,起初花花绿绿,升上屋顶后便融入渐浓的夜色。附近建筑大多不高,仅有两三层。我的视线渐渐被各色招牌吸引,英文、不知所云的尼泊尔语,间或夹杂着法语、日文,以及其他文字。从中不难辨认出餐馆,何况还有空气里不期而至的食物味道。饥肠辘辘,于是我赶快离开旅馆,步入街头。

附近好不热闹。各种肤色的游客都在街上觅食。商贩们忙着招揽生意。餐馆侍者、旅店服务生、商铺老板、网吧小弟,连书店掌柜也站到门口,频频向你招手,手中居然挥舞着一沓影碟。食物香气浓郁,大概与南亚特有的烹调方法有关,辛辣与甜腻齐飞,不停刺激着你的鼻子,进而勾起食欲。

可是没走出几步,很快发觉味道中多了另一股香气——蜡烛,以及线香。我很快发现小小的神龛。体态丰韵的神佛面目和善,或坐或立,于街角接受信徒们的供奉。到底是宗教繁荣的地方,即便旅游业开辟出一片混淆不同文化的特殊空间,仍不能改变古老的习俗。

晚餐着实不坏。烤鸡配馕,尽管与印度菜区别不太明显,起码味道可口。餐厅装饰很有特色,不必描述过多细节,总之让游客一看就乐意发出“这正是我想要的当地风格”的惊叹。

我感到颇不寻常的另有其事。餐馆女主人一身红色纱丽服,整晚忙着招呼客人。点菜时我曾注意到她手上的纹饰,图案相当繁复,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我在街头看到有画师为女游客服务,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是以海娜粉为颜料,画好以后,大概半个月左右便褪色了。待结账时女主人身后跟着一个小女孩,也穿了纱丽,额前点着红色的吉祥痣。小姑娘怕羞,习惯躲在母亲身后。邻桌的白人夫妇夸她很可爱,女主人随口回答,“谢谢,她刚结婚。”包括我在内,听到此话的游客们都怔住了。

女主人一笑,娓娓道出缘由。身为尼瓦尔(尼泊尔民族之一)土著,女孩在成年前必须与贝尔树的果实结亲——从此拥有了永恒的婚姻。至于世俗婚姻,在她们眼里意味着无常,并有特殊的应对之策。尼瓦尔妇人若想离开真正的丈夫,会将贝尔果留在枕旁,暗示自己已然变心;假如不幸丧偶,可将贝尔果放在男人遗体旁边,他日便能再嫁。古老的习俗沿袭至今,湿婆神庙前仍会举行女孩们同贝尔果联姻的盛大典礼。

我对此十分好奇,可惜未曾找到机会目睹“益喜”仪式。

夏季的尼泊尔阴雨连绵,因此我没乘飞机去看珠穆朗玛峰。以前在西藏也没有前往珠峰大本营,留待他年吧。

此地的天气让人想起拉萨。白天太阳烤得人浑身乏力,哪里都懒得去;夜里风雨大作,气温一下降下来。两地地形相似,均为高原上的平坦谷地,四周群山环绕,不过加德满都海拔更低些。至于宗教以及它对本地民众的影响力,则略有不同。就在这一年议会颁布政令之前,尼泊尔曾是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佛教徒在尼泊尔人口中所占比例,远不如印度教徒那样多。


参观了几处佛教遗迹,诸如猴庙和博达哈大佛塔,美丽自然不在话下——论规模不及哲蚌寺那般壮观,至于庙中珍宝,更是难望后者项背。个人浅见,宗教需要虔诚而非财富,金银和宝石只可作为点缀。面对大昭寺外长跪不起又衣衫褴褛的人们,再看到寺内喇嘛向神像身上不住涂抹金汁,免不了有些感慨。

在尼泊尔,你更容易见到人们围坐在神像前聊天以打发时光,就连著名的杜巴广场内菜摊和小贩比比皆是。不知不觉中,本地人与神佛的关系一下亲近了不少。神秘的库玛丽活女神就住在此地,每天前来一睹芳容的游客多如过江之鲫。换个角度看,这个年幼女孩仅仅代表某种图腾或象征;女神庙内的惊鸿一瞥,也容易拉近普罗大众与古老宗教之间的距离。

帕斯帕提那神庙(即著名的“烧尸庙”,尼泊尔境内最大的印度教庙宇,最有名的湿婆神庙)的情况复杂多了,对这里我有另一番感受。

作为宏大的建筑群,主殿却不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开放。因此我止步于殿外,心中难免遗憾。彼时刚下过雨,路面湿滑,入殿必须脱鞋。有位赤足老者不慎滑倒,立刻周围涌来许多陌生人帮忙。老者慢慢起身,在众人的慰问中踽踽而去。仍有几个年轻人不放心,主动跟在后面,充当护卫。那一刻,我看到了最朴素的善良。

后来走到巴格马蒂河对岸,加入守望阿里雅火葬台的游客大军。随后的“荼毗”火葬仪式不必大加渲染。隔河相望,火葬台烈焰熊熊,青烟袅袅,仿佛北方农田烧荒的场面。风卷黑烟,味道可想而知。

有必要提到两点。火葬后的残留物一概排入河内,而附近就有居民从河中汲水(两处距离不过一桥之隔),甚至还有很多孩子正在戏水。我无法想象每逢“提吉节”第三天(按习俗女教徒在前两日大肆庆祝,第三日集体到河中沐浴,进行祈祷),生来注重洁净的女人们如何肯到这条漆黑如墨的河里沐浴。

此外,火葬台其实分两部分,上游两座为皇室贵族专用,下游八座则给平民百姓使用。巴格马提河自喜马拉雅山脉向南流入恒河,是每一个尼泊尔人心目中的圣河。火葬之后骨灰入河,死者的灵魂将顺着巴格马提河水汇入恒河,重入轮回——人生来不平等,谁想到印度教内的死亡依然如是?一个异乡客面对庞大的宗教体系,越想绞尽脑汁做出评价,最后往往变成“盲人摸象”式的笑话。

不要说浩繁的教义,想弄懂印度教的满天神祇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相比之下,读尼泊尔诗歌要轻松许多。旅馆休息室内有各种语言的图书,近代以后的尼泊尔文学仅占很小一部分。因为尼泊尔语在18世纪才正式认定为官方语言,之前主流社会更认可梵语。

将《罗摩衍那》译为尼泊尔语的巴努巴克塔普遍被认为早期的桂冠诗人,著有《穆娜与马丹》的德夫科塔是现代诗人的代表。这两位的代表作我都找到了,读完后者的英译本,说不上很喜欢。了解诗歌,从译本入手不是什么好办法。我能感觉到作者希望打破之前的传统,格律比较自由,选词也更口语化。虽说无缘和当地人大谈尼泊尔诗歌,我却得到了另一种接触民众生活的机会。

租摩托车游览帕坦时,我在返回加德满都的途中出了小事故。在十字路口赶上其他司机抢道,赶紧刹车,结果轮胎打滑,连人带车同时摔倒。

旁边过来一位陌生人,扶起我以后,用比较流利的英语问我是否要去医院。我发现没什么大碍,跟对方攀谈起来,得知他正要前往泰米尔上班,就说愿意搭他一程。同大多数当地人相比,男子肤色较浅,身材瘦削,面容清秀,上唇留着颇为常见的短髭,给他添了一抹忧郁气质。

尼泊尔人名委实很长,我询问过对方姓名,很快又忘掉了。路上他说自己在西餐厅里做侍者,并邀请我到家里喝茶。尼泊尔茶香甜可口,跟印度茶的味道很不一样。然而,我喝茶时的心情并不轻松。主人有三个小孩,其中最大的女儿才六岁。妻子没工作。本地妇女大多如此。全家五口居于一室,以“家徒四壁”来形容这间蜗居并不过分。

主人未碰茶水,坐在桌边吸烟。我发现他没有盒装或者筒装的纸烟,而是把一支一支烟卷在手帕里收好——并非提前弄好的卷烟,该是单买来的无过滤嘴纸烟。抽的时候他先捡回散在手帕里的烟丝,决不浪费,尽量填入快要折断的纸卷当中。那时我还没戒烟,赶快请他抽大卫杜夫。他高兴地接受了,后来又抽了两支。

其间说到自己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眼下最想攒钱买一辆二手摩托车,价值大概等同于我从尼泊尔回国的联程机票。谈及这些,我注意到对方偶尔露出几分赧然,跟着很快消散——似乎出自一种经年累月形成的习惯。恐怕他在工作的地方见到了太多外国游客,因而更加了解自己的窘迫境遇。

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好提议上路,其后没再聊他的生活。告别时我把剩下的烟连同打火机塞到对方手中。当地人并没收小费的习惯,况且他是在家里对我一番招待,希望微薄的礼物能让他感到高兴。





展开
目录

∣目 录∣

自序  //001

沙漠狂欢

 旅途中的结伴而行

  从英国开始谈起   //004

  开罗——埃及首都   //008

  亚历山大——埃及最大的海港   //018

 警察局的免费午餐

  阿斯旺——尼罗河重镇   //024

  卢克索——埃及古城   //033

  宰海卜——红海小镇   //037

 信仰的力量

  德黑兰——伊朗的首都   //044

  伊斯法罕——千年古城   //047

  重回德黑兰   //054

 黎巴嫩的出租车之旅

  首都贝鲁特   /062

  的黎波里   //070

  山谷小镇卜舍里   //073

  罗马时代遗迹——巴勒贝克   //077

  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   //084

 沙漠晚餐——月亮谷中的狂欢

  从安曼出发到佩特拉   //098

  “月亮谷”——瓦迪拉姆   //100

  回到佩特拉    //107

  死海——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   //113

异域风情

 我与“军曹”

  加德满都——尼泊尔首都   //122

  国家公园奇旺   //133

 泰姬陵之美

  从扒火车开始  //146

  阿格拉(莫卧儿王朝故都)   //149

  拉贾斯坦邦(“颜色之邦”)   //156

  德里(印度首都)   //169

 海浪中的惊险

  科伦坡(斯里兰卡首都)   //174

  黑卡杜瓦(印度洋小镇)   //176

  加勒(“风情古堡”)   //179

  辛哈拉加(著名的自然保护区)   //184

  重回黑卡杜瓦   //189

  尼甘布(渔港小镇)   //193

“十字路口”

 第一次远行

  河内(越南首都)   //198

  顺化(越南古城)   //202

  海云岭(海与山的界限)   //204

  胡志明市(旧称“西贡”)   //206

  芽庄(海滨胜地)   //210

  下龙湾(“海上桂林”)   //212

 战争尚未远去

  金边(柬埔寨的首都)   //216

  吴哥(高棉王国故都)   //221

 孤岛上的狂欢

  曼谷(泰国首都)   //234

  甲米(安达曼海的世外桃源)   //243   

  帕岸岛(泰国湾中的海岛)   //245

 穿越马六甲

  兰卡威(马来西亚著名海岛)   //250

  槟城(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257

  棉兰(北苏门答腊省首府)   //265

 佛国

  仰光(原缅甸首都)  //272  

  维桑海滩    //278

  曼德勒(缅甸古都)   //281

  蒲甘(佛教圣地)   //286

 台风过境

  薄荷岛(太平洋上的美丽小岛)   //294

  台风过境   //299

后记   //303

棉兰(北苏门答腊省首府)

佛国

仰光(原缅甸首都)

维桑海滩

曼德勒(缅甸古都)

蒲甘(佛教圣地)

台风过境

薄荷岛(太平洋上的美丽小岛)

台风过境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