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让孩子自己创造》:
直到我成为一名教师。我发现,在教育中,恰恰需要很多的创造性,这才会让你的课堂变得非常丰富。
还有,我虽然对数字不在行,但是我很喜欢写小说,而且我写的书《我是你的守护星》一不小心还成了畅销书。
你看,像我这样没有数字头脑的人,终于过上了凭借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又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养活我自己。版税虽然不是太多,但是足够满足我的需求,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创意财商为我带来的理想生活——我得到的是经济和精神上的自由——而我们的孩子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和本领,他们不必要重复父母的道路,他们应该选择自己的未来,过着更加有创造力的生活。
我们应该去发现,发现孩子身上埋藏的细微的可能性,发现每一个孩子可能成为的那个人,发现他真正喜欢、真正擅长,并且将来又可以养活他自己的事情。也许他不会成为大商人,那又如何?我保证他一定会活得非常充实、快乐,生活充满了意义!我相信,只有这样,他才会怀着激情与力量,在未来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中,去找到自己的价值。
孩子不是万能的,他不可能像机器人一样完美,但是就是因为这种并不完美,恰恰是孩子最为珍贵的地方。
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来保障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比如一个小孩子喜欢养花养草,他可以去考虑以这种方式来创造财富,同时保留自己的爱好。比如一个小孩子喜欢扮美,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种可能性,他可能会是未来的时尚大师?
谁知道呢?每一个小孩都是一个无限可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一些激励,一些引领。培养创意财商就是让他们建立这样的一个信念——他们会凭借自己的创造性,在未来的商业社会中,获得生活自由和思想的自由。
玩桌面游戏可以养活自己吗?我有一位学生,他发现桌游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于是毕业之后,他就和女友一起开了重庆最大的桌游吧,女友每天负责烤饼干,他负责桌游吧的经营和管理。虽然生存下去仍然会有各种挑战,但是他毕竟是在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并且在这个商业社会中得以存活,我认为他是非常优秀的、有创意的孩子!
我还要让孩子们知道,虽然他们年纪还小,但是小孩子也能做很多事情。
小时候,我看过一部电影叫《娃娃餐厅》,里面有一群小孩子,他们自己做厨师,做销售,开设了一个特别有科幻感的餐厅,那个时候我还小,我在心中想,这些小孩子可真的是了不起。
小孩子能够做多少事情?大人也许会问。
有一个小女孩参加美国“技术、娱乐、设计”(TED)组织的分享会,记者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你长大之后想要做什么?”
孩子回答说:“为什么你要问我长大后想要做什么,我现在就是一个作家。”
小孩子的创意,有时候就有他的过人之处。在美国,有一个小女孩,她平时喜欢拿着一堆布料在那里捣鼓,她的妈妈发现她在设计服装,就拿着她的作品上传到网上,后来,这个不到六岁的小女孩拥有了一个自己的设计网站,还有很多的粉丝。在晚间给STAR读故事时,我把这个新闻读给她听。过了几天,STAR自己就开始拿着一堆纸在那里玩了,我问她在做什么,“我在做设计。”她头也不拾地告诉我。
抛开其中的商业推动因素,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的创意是有价值的。
就像是2015年我带孩子参加了一次志愿者活动,最大的孩子有十四岁,最小的孩子像STAR那么大,不过三岁左右。孩子们到底可以做什么呢?虽然家长们为孩子报了名,但是家长也无法预估孩子将如何表现。
结果孩子们自己领取了任务单,安排了角色。讨论会结束后,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纷纷自动去把凳子给收好了。
那个时候我便确认,孩子们有着超乎大人想象的创意能量,家长只需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他(她)和机器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在哪里呢?”
有一些孩子不擅长标准化考试,但是他们一定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他们和别的孩子不同?这种不同也让他们区别于标准化程序的机器人。
我也听一位同事讲过,她的孩子在一所全市数一数二的知名小学念书,他的班主任老师是全校公认最优秀的,可是,仅仅因为做作业很慢,或者是犯了什么错误的原因,老师会把班上那些成绩还不错的同学骂得哭起来。我可以理解班主任老师所面临的压力,要有好的业绩,就意味着必须努力争取事事正确。可是,那又和循规蹈矩的机器人有什么不同?
机器人是模块任务,是一种批量生产,而人类的可贵就恰恰在于他们彼此之间那些不一样的地方。但可惜的是,有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这种“不一样”,恰恰想把他们打造成为一种模式化的产品。
……
展开
——获雨果奖的科幻小说作家,清华大学博士,童行书院创始人,晴晴妈郝景芳
★《未来,让孩子自己创造》一书极具前瞻性,触及目前世界教育*关注的话题:教育范式的转变。智能机器时代的到来,教育将不再是培养就业人才,而是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必须从小养成。该书以清新的笔调,生动的案例,科学的态度向家长展现一种全新的教育范式。
——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赵勇博士
★科技的发展令人恐怖的快。人工智能是互联网之后新台阶式的科技发展,不管个体是否喜欢,它确实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让孩子在学习几千年文化积累的同时关注未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龙之媒、快书包创办人,徐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