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超的小说《去了西藏》改编剧本的《寻找罗麦》影片即将于2018年 4月全国公映,同名图书同时出版。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小说讲述了中法两个男人之间一场不为人知的感情。在一段象征涅槃与救赎的莲花之旅中,已经走向人生终点的罗麦与一直在路上的赵捷,对于他们来说,怎样的结局才是完满。抑或,只是留下长久的叹息,以及对将来的美好向往。
小说《去了西藏》曾于《小说界》首发、《小说月报》转载,并有法文版。
图书《寻找罗麦》内容体例包括:从小说到改编文学剧本,再到分镜头导演工作台本,还包括电影剧照、电影现场工作照、创作访谈等内容,是一本新型流行文艺图书。
日 子
一整个下午,我们围着那一盆
鱼汤,我们默数着那些鱼刺
那些很细、微白、像我们的一样的
鱼刺,我们数到一千根的时候,天
开始下雨……
我们无法抵抗的雨打湿我们的衣裳
我们收拾起那些鱼刺,我们回家
我们用那些鱼刺去杀人,我们将
最漂亮的尸骨,晾在我们家的阳台上,
我们就这样一起过日子吧
因为和电影的私交,我的诗也从因无法进入当时以北岛为标志的诗美学主流的困惑中苏醒过来。北岛大概是 1984 年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一个诗主张,主要是说他的诗动力结构是蒙太奇,由此看来,北岛也是个专业影迷。但我写诗,就是不会动用蒙太奇,尽管我相信当时自己的电影知识不会比北岛少,但我就是不会用蒙太奇、用那种字词及意象之间的互动和冲撞去写诗。
所以,这就可以想象,当我接触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时,我多么兴奋。我感觉自己的诗可以用不同于蒙太奇的方式去写。
正是对电影的热爱及其给我的机缘,让我得以在几乎是绝境中找到了能创作下去,或夸张一点说能生存下去的信心。所以,日后就真分不清我的诗是真正的诗,还只是一些电影幻觉的笔录。我也不去管这些了,反正自己又有了创作的愉快就满足了,我也确实没立志做一名诗人。这样,我就越来越偏爱电影。电影可以让我有想象的冲动,她时刻击打着我的卑微,让我在病中、在工厂的劳动中、在街头、在书店的闲逛中,及在电影院门前的徘徊中,感到一种希望。这希望实在渺茫,却让我苍白而无力的青春终没有蒙羞。因此,1988 年,在我的一次病中出走岭南的道路上,我的箱子里藏着的 仅有的文字,是几本《世界电影》,和一卷诗稿。
京沪线列车在雨中
你用一些破碎的饼干,在我面前拼凑诗章,我的汗水淋漓
却故作悠然——九百里风雨中我们相互欣赏,像欣赏你我无意刻画的忧伤
或许是为了抵抗时间的漫长
我们用一些陈旧的构思
谋杀对方——以此为乐
以此互诉衷肠
窗外,水漫过了树梢和新盖的瓦房
于是,我们迅速换装
扛起那一丁点劫后的家当
各自逃亡——像躲避一场瘟疫
躲避我们空心的惆怅
车厢空荡荡,静静地保持着一个作案现场
1989 年,我已清晰地看出我的诗其实是我想象中的电影。然后,就到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
我的电影缘
Part 2 小说去了西藏
Part 3 剧本寻找罗麦
Part 4 访谈与自述《寻找罗麦》:从小说到电影 / 杨弋枢
《安阳婴儿》导演王超访谈录 / 王小鲁
退回到自由—— 影片《重来》访谈 / 耿聪
王超: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的美学追求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王超:形成一个人的意义而不是艺术家的角色 /
Part 5 观影录王超电影笔记
Part 6 王超导演年表Part 7 后记
Part 8 工作照/剧照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