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专家专为中国父亲写的亲子关系指导手册:与世面上大多数译作不同,本书是作者专为中国父亲所写的,在写这本书之前,作者经过大量的走访、考察与分析,对中国传统家庭中“父亲角色缺位”的弊端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消费主义侵蚀现在家庭根基的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长期从事全球领导阶层心理辅导的工作经历使他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使他能够有的放矢,谈言微中。本书因而具备很强的指导性。
致敬鲁迅先生雄文发表百年,助推新时代父子关系的建构:近百年前的1919年,“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之际,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对传统父子关系的思考——《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他呼吁觉醒了的中国父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近百年过去了,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对于父子关系的思考比当时更深刻了,对新知的渴求也比当时更迫切了。鲁迅先生恳切地表示过对异域新声的企盼,他说过“别求新声于异邦,诚望杰构于来者”。本书作为异国友人诚挚的奉献,相信能够给予中国父亲不一样的启示。谨以此作为对中国新文化的开辟者鲁迅先生的纪念。
本书是一位澳大利亚家庭心理学家特意为中国父亲写的书,关注的重点是父子关系和这种关系之于现代家庭以及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作者在大量走访、考察及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渊心父亲”的理念,呼吁中国父亲努力构建安全、诚实、有爱的父子关系,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本书融家庭心理学原理于深入浅出的论述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自己作为一名父亲的慈爱与感动,无疑对良好现代家庭关系的构建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关于孝心
孝心和对家庭的义务是我要和你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确实,这是个重大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孝心有不同类型的黏性。假如说婚姻是依靠强力胶粘合的,那么了解亲子之间的联结力是什么样的,是十分重要的。本书中,你会发现一种独特的学习当父母的方式,与你此前体验过或见过的都不一样。
我不认为养孩子会形成一种义务或契约,让孩子一定要如何回报我,或是我可以用某种方式留住孩子。我相信对孩子进行投资是我的义务和荣幸,然后便放手让他们奔向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不需要对我有任何义务感或负债感。但你可能说:“我需要我的孩子。”或者可能会问:“孩子的职责难道不就是回报父母之恩吗?我自己反正是必须这么报答父母的。”关于你对父母的义务感以及你可能采取的育儿方式,请允许我提出一点质疑。
什么样的联结性适合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呢?让我问问你,假如你需要人养育,你会希望获得一勺蜂蜜,还是一块口香糖?我认为所有人都会认为蜂蜜是更健康有益的选择。蜂蜜是一种自然物质,口感宜人,适合消化,强身健体。而口香糖则是合成物,毫无营养,不可食用。口香糖会黏在马路上,会弄脏地毯。假如我想,我可以给你一块口香糖,等你嚼完了再向你要回来。我知道这很恶心,但我想说的是,就联结性而言,蜂蜜比口香糖更好。
假如一定要让我选择自己或孩子的头发上粘上什么东西,我宁愿选蜂蜜也不要口香糖。但问题是,很多人从自己父母那儿获得的黏性之爱就像口香糖——不仅如此,还是被嚼过的,还粘在了头发上,紧贴着一大片头皮。你要是在头发里发现口香糖后,有两个选择:连着头发一起剪短,或是试着用什么溶剂消除。两种方法都不容易,也不愉快,可以说是很麻烦,很棘手,甚至很痛苦。
那么,这千千万万的孩子是如何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的?我说的可能就是你,因为你也是你父母的孩子。可能许多人的感觉,就如同某日醒来,发现头发被什么粘在了枕头上,一照镜子,见一大块口香糖牢牢粘在头皮上,似乎永远也除不掉。“怎么回事?”你心道,“我可不想要这黏糊糊的玩意儿!”想象一下,你给父母看头皮上的口香糖,却被告知,这是他们给放上去的,而且是从他们父母那儿接手来的。“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他们说。这句话,我与世界各地的人聊这话题时反复听到。“一直都是这样的。”但我想说,可以不这样,尤其是在子女孝顺的动机问题上。
我认为孝心是一个美好的概念,但孝心似乎已经偏离了最初的忠诚之爱的含义——对年老父母的赡养应是出于荣幸、发自内心的愉悦,并且是自由选择的。现在,照顾父母这件事带上了一丝扭曲的义务感、黏性和随之而来的憎恶。这种困境的有趣之处在于,因为一直都是这样的,口香糖的存在已经变得正常,即使你头发里带着它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你却仍然将它粘在你孩子的头发上,因为“一直就是这样的”。
我希望再次向你坦白心声。我明白,如何赡养老人的问题,涉及文化、社会、传统和经济因素。任何社会里,照顾鳏寡孤独都是高尚的好事,放任老人不管是不对的。但是,我不认为孩子一出生就对父母有某种不可逆转的、伴随着亲子关系而来的亏欠或是无尽的责任,似乎孩子必须回报父母的付出和牺牲。我想我们应该给孩子一种像蜂蜜一样的爱——这种黏性的爱是滋养身心、愉悦性情的,通过善意和耐心产生联结;而不是像口香糖那样,以义务为联结,使人因羞耻心而害怕、焦虑。
我知道许多人和我一样关心亲子关系被扭曲的问题,担心亲子机制成为口香糖而不是蜂蜜。1919年,中国的鲁迅曾经就自己养育儿子的经验谈论过这个话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一位慈善家为了让贫苦儿童受良好教育,向一所学校慷慨解囊,这不意味着因此而获益的儿童要带着义务感成长,要回报这个送礼的好人。礼物既是礼物,就不应该指望在未来成为别的什么。如果一个礼物隐含附带着什么债务,那就是骗术,这礼物不是真正的礼物,而是一个契约。礼物就成了谋财害命的污水,成了口香糖而非蜂蜜。为此,鲁迅指出,如果家长提供一个滋养身心、稳定有爱的环境,孩子自然会以爱回应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我完全同意!
我知道这是个宽泛复杂的话题,寥寥数语恐怕会让人误以为这是我对家庭和孝道的终极判断。类似这样的话题不仅需要书面表达,还需要人际讨论——例如在工作坊进行交流和指导。我们寻求的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案,而是同好与友人,我们的人生价值观是爱、安全感与诚实。这就是我的心声——我愿与各位交心。我还有许多要学,但也有许多可以给予。我期待未来我们能找到一个方式,跨越文化、时间和语言的障碍互联互通。
最后,对于想成为渊心爸爸的你,我想提几个问题:
l 你决心要给他人什么样的爱?
l 你的爱会是耐心而善意的吗?
l 你对配偶的爱会是富有生命力的忠诚之爱吗?
l 你对子孙的爱会如蜂蜜般滋养吗?
l 你对孝顺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和看法?
只有你自己能回答这些问题,也只有你自己能尽心尽力、日复一日实践这样的爱。万事开头难,但我向你承诺,你将收获甜美的果实。
子孙亲友们会如何评价你?
下面是个有挑战性的想象练习题。我自己做了多次,我一边写,一边深呼吸,准备我的回应,因这个题目拷问着我的灵魂。
长久以来,西方人死后葬于公墓,死者亲友立一墓碑,碑上刻有基本信息,如死者的全名、生卒年。接着通常有一段文字,为死者或其家人之言,是关于死者一生的一句话。
在葬礼上,亲友通常绘就死者的一生发表讲话。这是“悼词”,来自希腊语“eulogia”,意为祝福。悲哀的是,很多人直到死后,才得亲人与所爱之人的祝福。不过,对被抛下的亲友来说,这样积极的哀悼是表达悲哀的健康、良好途径。
这道习题需要你想象百年之后:
l 他们会如何评估你?
l 他们会如何描写你的一生?
我请你认真想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百年之后,他们会如何评价你,你又希望别人如何评论你的一生?
我至今还未在任何人的葬礼上听到亲友谈论死者在事业上多么出色,谈论他们所爱的人曾花费多少时间发展事业、多少次得了单位最佳员工奖,为此常不归家。不,亲友们回忆着的都是过节,度假、欢笑和家庭团聚的时光。孩子怀念的是爸爸帮助他们度过害怕和忧虑的时刻。
同样,我希望,我离世时,我的亲友们会说我充满爱、让人感到安全且诚实。他们会怀着悲伤思念我,说我一生都在为所爱的人尽责,并爱着我所尽责的人。
他们会如何谈论你呢?
你内心深处想象或渴望的是什么,就下定决心朝着这些目标努力。不过请记住,渊心爸爸留下的不仅是金银财产,而是爱、安全感和诚实。他们激励别人从心而活,促使别人勇敢活出自己。和渊心爸爸相处,让人容易坦诚面对自己,让人愿意奉献最好的自己。
因此,在读下一章之前,请花一些时间思考以下练习题:
l 假如你这个星期就去世,他人会如何评价你?
l 假如你活到七十多岁(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你希望他人如何评价你的一生?
l 这两种情况有何差异?你会做什么来积极地改变?
对于比赛来说,重要的不是如何开始,而是如何结束。无数运动员、商务人士和社会领袖开头并不顺利,但结果出色。只要你还在阅读本书,肺里还有空气,比赛就还没结束。即使你回顾过去、意识到自己是个糟糕的丈夫、爸爸、孩子或朋友,你依然可以下定决心,赢得终局。
选择每天做出新的决策,改变未来他人对你的评价。
01 东方与西方的会合
013 改变世界,从你开始
035 有意识地生活
057 重视你所遗传的影响
075 驾驭人生的航船
089 明确界限
103 人生之道:宽恕
125 了解孩子的局限
143 婚姻改变未来
159 爱
177 身份感与父爱的缺失
193 莫忘的风俗
209 犹太父亲对父爱和赐福的看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假如是我在读这本书,我可能纳闷,问自己:“这位年过四十的澳大利亚人觉得自己是谁?他能给我们这个优秀、古老与现代的文明传授什么新智慧?”我的回答是:“要学的新智慧少之又少。人类赖以生存的法则自蒙昧时代以来未曾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爱,相互连接的需要,人生的目标与意,我们的这些渴望都不曾变过。人类对优良的家庭教育和卓越领袖人物的需求也是亘古不变的。”
在书里我阐明了一些大众尽皆面对的普遍问题,展现解决当前问题的*新研究和应用,但这并不是说我能创造出什么新的生活规则或是人生境界。我尽力照亮一些阴暗角落,发现一些生命中隐藏着的或遗失了的原则。本书是陈年老酒换上新时代的配方,汲取了许多古老经典的智慧。
本书不但引述中国历史文化、也包含了犹太历史文化的智慧。中国和其他古代文明仍然保留着关于人类生存*丰富的智慧资源。书中蕴含的原理,来自经历沧桑岁月的古老智慧和箴言,已被反复验证,至今适用。书的内容绝非宣扬任何信仰,我写此书的动力是我对父亲与孩子关系重要性的关注,以及对中国家庭的关切。我希望在当爸爸的这个人生旅程中成为你——读者的友军。
怀着欢喜与感恩,我终于见证了这本书成形。我很荣幸,我和我的书出现在你人生当中。愿我们一道启程,踏上成为渊心爸爸(原文:Big Hearted Fathers.直译为渊心爸爸,为本书之核心理念。——编者注)的旅程;愿我们的所作所为,继续践行这亘古之道,惠及子孙后代。
——大卫·腾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