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居贵州山区的苗、侗、布依等民族,无论是平常的婚恋习俗,还是定期的节日、祭祀等庆典,歌舞是不可缺少的抒情狂欢或叙事纪念的载体。由于民族及其支系庞杂,且居住地域不同,其形式又千差万别,惟寄情于歌、寓意于舞的激情似乎亘古不变。名目繁多的歌舞大体分为日常性和节日庆典性两类。前者多体现在年轻人谈情说爱,以及婚丧嫁娶的日子,以歌为主,兼以乐器伴奏。后者歌舞兼备,场面壮观,有聚众狂欢的特征。
贵州不少民族日常生活中至今仍保有崇尚歌舞的传统,每个村寨一般都有德高望重的歌师,小孩从小就耳濡目染,六七岁就开始习歌练舞。会唱歌跳舞被视为恋爱择偶和交际联谊的重要条件,唱歌吹笙弹琴则是交流感情的媒介。以歌传情的浪漫恋爱风俗,使情歌也因此极为丰富。比如,黔东南苗族小伙子走乡串寨会姑娘叫游方,和姑娘唱的情歌叫游方歌;南侗地区有姑娘的侗家专门有供小伙们晚上来和姑娘对歌弹琴的月堂,这种不规避老人的恋爱方式叫行歌坐月;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小伙会姑娘叫浪哨,和姑娘对唱的情歌叫浪哨歌;乌蒙山区的苗族小伙每到月圆之夜,便到村边寨头吹响悠扬的芦笙曲——《邀妹曲》,吸引姑娘到山上对歌,这种恋爱方式叫踩月亮;还有用木叶、口弦传情等等不胜枚举的寻偶恋爱方式。不同民族的情歌曲调异常丰富,仅苗族就有上百种曲调。有的婉转缠绵,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有固定唱词,有的即兴演唱。
此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等仪式,酒宴上的礼俗歌,也很丰富,其中尤以酒歌较为精彩,有的摆开长桌拉开阵势一唱就通宵达旦,可谓无酒不成席,无歌不成礼;其间跳舞助兴的情形也很普遍。有的老人乘酒兴唱起本族古歌,用音乐传诵创世神话、历史传说和英雄人物等。古歌就是没有文字的民族用音乐记录下来的历史。
相形之下,节日庆典中的歌舞更加丰富多彩。贵州是世界上民族节日最多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加起来,每年有近千个,不同名称的节日就有150多个,其中苗族的节日占60%。可谓“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民族歌舞在这些不同性质和形式的节日(年节性、宗教祭祀性、纪念性、社交性、寨际联谊性等)会场中得以集中展现,同时也是纷繁绚丽的服饰的展示地。也就是说,每一个节曰盛会(有的多达10万人)就相当于一个露天民俗风情博物馆,可以领略到成百上千人载歌载舞的狂欢场面(如芦笙会)、原始神秘的祭祀乐舞(如鼓藏节)、气势恢弘的合唱(如侗族大歌)、年轻人此起彼伏的情歌对唱,甚至还能听到中老年妇女在会场邂逅昔日姐妹,以歌倾诉际遇的“伤心曲”等等。
舞蹈的形式主要有祭祀性舞蹈和喜庆性舞蹈两类,典型的祭祀性舞蹈有苗族的木鼓舞、粑棒舞,布依族的转场舞、回旋舞,侗族的龙蜕皮舞,水族、瑶族的铜鼓舞和彝族的海马舞等等。其中反排苗族木鼓舞以铿锵的节奏、粗犷的动作被欧洲人誉为“东方迪斯科”。有代表性的节日喜庆类舞蹈有苗族的板凳舞、芦笙舞、古瓢舞,布依族的铜鼓刷把舞,侗族的哆耶舞,水族的斗角舞,彝族的跳脚舞,瑶族的狮鼓舞和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舞蹈大多源于本民族美丽的历史传说,在民间长盛不衰,群众自发参与性强,散发着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许多地方和村寨都辟有节日聚会的场地,如芦笙坪、跳花场等等。在贵州旅行,即使你不刻意踩点赶节日,也会随时遇到节日上很有感染力的民间歌舞表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