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在孩子的内心留下父母相亲相爱、互相谅解的美好画面;留下父母努力工作、互相促进的生动印象;留下父母带着乐趣快乐工作的幸福场景;留下父母看书学习的安静定格……某一天,孩子长大了,要离开家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了,在他的记忆里,已经储存了丰富的美好画面。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原件什么样,复印件就什么样。看着孩子就知道父母会是什么样,看着父母就知道孩子会是什么样。这样的结论落在自己身上都说不是,拿这样的结论去看别人,却都说很准。
你说什么,你的孩子将受影响;你做什么,你的孩子更受影响;你不做什么,你的孩子也受影响。因为家长的不想、不懂、不做,孩子对社会的认识面窄,这些在未来必定成为制约他发展的盲点。
真正的智慧具有原则的简单性,“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具影响力的原则。在我10年的教育培训生涯中,天天都在见证好的、坏的、令人兴奋的、令人沮丧的活生生的案例。
我们来讲具体的例子:
我的女儿囡初中的时候住校。开学没多久,一次周末回家,吃晚饭的时候跟我们聊天,聊什么呢?她说:妈妈我很难受,我们班级里有个女生,只要宿舍一熄灯,她就开始大声地、不知疲倦地说社会不好、我们这个城市不好、富人不好、世道不好、政府不好……有一次,晚上宿舍熄灯后,大家躺在床上,只听她用恶狠狠的口气说:“你看我们学校旁又修了一条那么宽的马路,我们这种骑自行车的人要这种马路干吗?不都是为那些富人、开汽车的人准备的嘛!要不然马路造那么宽干吗?造这么宽的马路,一定有一群人贪污,应该抓起来枪毙。”
初中一年级的女孩子,用子弹出膛般的、仇恨的,带着巨大的负面能量的口气说话,这样的话语是哪里来的?你说对了,是从家里的饭桌上听来的。
她听到父母这样说话,于是,父母的话就复印到她心里去了。不知不觉中,她小小年纪已经带着这样的偏见,去看身边的人、事、物。这对她未来是好还是坏?对,结论是没有好处。
一个在千千万万家庭每天上演的场景是,家长在饭桌上,随口说:“我们单位那个领导真是个混蛋,没水平,他都管不好自己,还整天管三管四,我才不服这种领导……”这种话你知道孩子听了以后结果是什么吗?
——“挑战权威”将成为他的一个习惯。
什么叫“挑战权威”呢?“权威”一般是指比自己职位高的人。挑战权威的表现是,他仇恨权威,敌视权威,小的时候对老师挑剔、仇恨;长大以后,对官大一级的人不服气,总认为领导没能力没水平,挑领导的毛病。这样的人每个单位都有,我们俗称为“刺头”。而因为这些习惯,你的孩子虽然有能力,但在单位里却不受欢迎,没有朋友,郁郁寡欢不被重用。长此以往,他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抱怨连天。
你希望你的孩子到一个单位里面不服从领导、不听领导、挑领导的刺吗?
不想这样的话,请从现在开始,把饭桌当作最重要的教育阵地,用智慧引导他,用梦想引导他,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的受害者。如果你总是在饭桌上说一些对社会的不满、对领导的不满,不知不觉中,你的孩子也一定会变得对未来没有愿望、没有向往,长大愿望不足,学习动力不足,得过且过……
这个案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你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复印过程。你不要认为孩子小,孩子听不懂,无论他多么小,甚至连胎儿期,都有记忆了。所以重要的,也是我们要特别强调的:作为父母,你千万不能给你的孩子增加错误的记忆。6岁之前你跟孩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谈论什么就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因为一些关键的东西已经复印在孩子心上了。
通常,我们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他增加哪些错误的记忆呢?
有的父母回到家大声说:“今天累得要死,上班真是累死了……”
如果你这样讲,孩子心里想,长大了上班好可怜,好没趣,我长大干吗呀?他成长的愿望就会降低,害怕长大,害怕承担责任。要不然就是没完没了地读书,读了大学读研究生,读了国内读国外,就是不愿意工作,不愿意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甚至,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自杀?因为从小他们就没有从父母身上发现生活的美好、人际的美好、世界的美好!
你在孩子身上增加这些错误记忆的话,今后这些错误的记忆都将显现给你看。
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恶语相向,打架过后长期冷战,没有谅解没有检讨;有的夫妻轻率离异,成为婚姻的失败者。孩子从这些经历中读到的是,男人女人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打架,婚姻一点儿也不值得期待,长大后甚至有婚姻恐惧症,不敢走进婚姻。因为在他的成长背景中,没有留下爸爸妈妈相亲相爱的画面。而这样的画面极其重要,是未来他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向往美好的精神寄托。
我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孩子大学毕业,爷爷跟他说:“我的大孙子,你大学毕业了,赶紧来接爷爷的班吧,爷爷经营自己的企业几十年,该退休交班了!”
孩子一听,冲进厨房拿出菜刀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剁下来扔在爷爷脸上,说:“你别想让我接你的班,没门,做梦去吧!”
后来才知道,孩子小的时候,整天听爷爷和爸爸在一起讲:创业真难啊,怎么走到这一行里来了,太辛苦了,下辈子绝不干这行了,等等。孩子从小听在心里,而现在要他来接班,他觉得你们下辈子不想干的事,干吗让我来接班?我才不想再吃你们这样的苦,不想走你们这样的路。
大人随意的发泄,片面的表达,引来这样的结果,有谁能想到呢!而现在,你听到了、想到了,又该怎样做呢?
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坐在那里安安静静地看领袖传记,孩子跑过来说:妈妈,看什么书,讲给我听好吗!——我在看《丘吉尔传》。丘吉尔是谁啊?——丘吉尔是二战时候英国的领袖。什么叫领袖?——领袖就是帮助很多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妈妈,我长大也要帮助很多人过好日子!
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在孩子的内心留下父母相亲相爱、互相谅解的美好画面;留下父母努力工作、互相促进的生动印象;留下父母带着乐趣快乐工作的幸福场景;留下父母看书学习的安静定格……某一天,孩子长大了,要离开家,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了,在他的记忆里,已经储存了丰富的美好画面。
当他在异地他乡孤独时、绝望时、遇到困难时、走投无路时,这些美好的画面全部都会复活,来支持他、启发他,带他走出困境,到达人生更高的境界。
作为父母,让我们的原件美好一点,再美好一点,再美好一点——为了我们亲爱的孩子!
……
展开
★读这本书就像读一本故事书,一个个故事读下去,教育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从心底流淌出来了。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在一个家庭里,只有家长做好家长,孩子才会做好孩子。
——高级家庭指导师、《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作者 刘称莲
★“人生较大的享受就是有能力付出。”特别欣赏陆老师的理念,今天很多的父母恰恰是缺少了“付出”,这里不但是指对孩子物质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心灵和精神的付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家庭教育书籍,一个个故事、一种种方法透出的是陆老师对家庭教育的心声!
——北大博士、《学会自己长大》作者 和云峰
★身边的朋友陆陆续续地都做了父母,喜悦之情都是相同的。爱护孩子的方式千差万别,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样的方式,这本书都值得一看。我后悔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这本书,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书出版不足两年、孩子四岁时看到了,我肯定还会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受益匪浅。
——豆瓣网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