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经常被称为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自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由于其在改善课堂内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方面的效果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者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已有不少国外的教育研究者根据大学课堂教学和大学生的特点对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了完善。在当前各方努力提高大学课堂质量的背景之下,我国许多教育研究者及高校教师都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探讨过如何在大学课堂上推行合作学习方法。但迄今为止结果不尽如人意。有人认为我国大学课堂尚没有实施合作学习的条件,有人认为合作学习方法并没有传说中的神奇效果,甚至还有些人抱怨开展合作学习会拖延教学进度、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归根究底,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大学课堂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经常性地踏入以下三个误区:一是误将合作学习理解为简单的分组学习:二是误判大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平;三是误解合作学习方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首先,并非所有的课堂分组活动都属于合作学习的范畴。合作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结对或组成小组,促使其通过相互合作使学习成果最大化的一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一样,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理解其目的、本质及特点,是否能够结合本学科特点与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精心地设计和实施。简单地将一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再令其互相配合开展学习活动并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反而容易出现学生在组内恶性竞争、彼此妨碍的“伪学习小组(thepseudo-learning group)”与合作效率低下、互相推诿责任的“传统课堂学习小组(thetraditional classroom learning group)”。当前有一些教师仅仅是为了方便收作业或看到别的教师在课堂上分组而简单地跟风给学生分组,之后既没有其他培育学生合作能力的措施、也没有专门为小组内和小组间互动开展有意义的课堂活动的话,则不能算是使用了合作学习法,很容易陷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境地。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具备清晰的学习目标、明确的组内角色分工与职责、共同完成的学习成果等特点。无论是在使用合作学习方法之前、之中、还是之后,教师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过程监控、适当适时的策略微调以及做好随时向学生提供帮助的准备,才可能在课堂上促成真正的合作学习。
其次,尽管我国的教育一向倡导集体主义精神,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时间进行的都是竞争性学习与个人学习,接受的是学校、教师要求独立完成学习的指示,追求的是个人成绩的提高与排名的提升。因此,当前大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甚至有的大学生一味视自己的同学们为竞争对手而非学习伙伴,个人主义倾向泛滥,坚持独善其身并拒绝合作。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是否最终能够获得期望的学习成果,关键在于组内成员的合作能力能否保障学习的顺利进行。既然这种合作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得到特别的强化,教师不得不正视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同伴合作经验,也缺少团队合作意识的事实。这样一来,教师必须在使用合作学习方法时不断强调合作对学生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采用积极的手段不断训练、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并且经常与学生一起对于已经完成的合作活动进行反思,使学生不断地从与同伴合作中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有信心、有能力投入到下一次质量更高的合作活动之中。如果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或天真地相信学生只要在一起学习就自然会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想要获得成功恐怕只能是小概率事件了。
最后,从本质上讲,成功的合作学习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突出强调学生自我探索、突破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式的约束,在更加自由、广阔的层面上理解课程内容、追求学科精神的课堂。但在现实中,部分教师仅仅将合作学习视为一个新鲜、刺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小策略,不愿从根本上动摇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中心的地位。对于学生学习的材料、得出的观点、做出的结论等设置了或明或暗的种种限制,制约学生突破教科书、反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甚至批评指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合理的质疑与问题。这样变形的“合作学习”事实上是传统课堂“换汤不换药”的小伎俩,最终只能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损害了合作学习方法的声誉。
想要使合作学习法的小组智慧真正在课堂内闪耀,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任何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方法时都应该透彻地理解其概念和“学生中心论”的本质。在真正的合作学习课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而非教师,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领会课程的内容、学生能否掌握相应的技能、学生能否就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学生能否及时得到教师有效的帮助和高质量的反馈,而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讲得好不好。如果教师课前不了解学生需求,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安排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那么无论其如何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或是精心安排自认为有吸引力的活动,照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