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京剧艺术漫论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4044512
  • 作      者:
    作者:孙以昭|责编:王松林
  • 出 版 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孙以昭,生于1938年,安徽寿县人。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担任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等职。学术职务有:中国庄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骈文学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诸子学刊》学术委员等。
  孙以昭长期进行跨学科大文化研究,发表论文近百篇,撰有《三合斋论丛》《庄子散论》《小卷麓诗稿》《杨氏太极真功》《司马相如集校注》等十多部著作,并在《戏曲研究》《中国京剧》《戏曲百家》等报刊上发表二十多篇研究京剧艺术的文章。他平生酷爱京剧与太极拳,曾得小生宗师姜妙香先生亲自指点,传授“二十字”唱法要领,对于京剧小生的唱念有相当的水平,曾演过《三堂会审》《拾玉镯》《宗保巡营》《玉门关》等剧,常在省、市电台演播姜派小生名剧名段。2007年他出版了光盘《纯正姜韵——京剧名票孙以昭姜派小生唱腔选集》,2011年11月举办“纪念小生宗师姜妙香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孙以昭姜派小生独唱音乐会”。
展开
内容介绍
  《京剧艺术漫论》是安徽大学教授孙以昭先生多年来研究京剧的论文集,其中也有其关于京剧的格律诗,多为已发表在报刊上的旧作,也有少数篇章为新作。书中文章观点新颖,理论有据,阐释清晰。书中以研究姜妙香先生的唱词、唱法、身段的文章为主,兼论其他京剧名家的表演风格,是一本很好的探讨京剧艺术的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京剧艺术漫论》:
  我的京剧观
  京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我在幼年时就非常爱看它。我喜爱京剧,受父母的影响很大,由于二老经常谈说评论京剧,我一接触京剧,就被那从唱念到表演处处无不洋溢着美感的优美艺术所深深吸引,在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对京剧产生了幻想般的向往。这且不说,只从一九五三年春正式上票房玩票起,也已有整整五十个年头,我早就同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年龄的增长,兴味日浓,感情日深,几乎“何可一日无此君”了!
  我感到解放后京剧经历了由盛而衰再振兴的这样一个曲折发展的时期,而我个人也经历了由喜爱京剧到懂京剧再到痴迷京剧、研究京剧的过程。自解放初到一九六二年是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演员阵容坚强,人才辈出,拥有大量观众。那时梅、程、荀、尚“四大名旦”,马、谭、杨、奚“四大须生”都健在(杨宝森、程砚秋于一九五八年先后去世),而且艺术上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颠峰状态;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等风华正茂,艺事精湛;刘秀荣、杨秋玲、孙岳、张学津、李崇善、李玉芙、杨春霞等一大批新秀相继脱颖而出,活跃在舞台上。我印象最深的两场戏,可以说明当时演出的盛况。一次是一九五九年秋北京京剧团在上海天蟾的头天打炮戏:开场是裘盛戎、李多奎的《遇皇后》,第二出是张君秋的《春秋配》,谭富英的《南阳关》压轴,大轴是马连良的《一捧雪》。另一次是一九五九年四月中国京剧院一团在上海人民大舞台的最后一天告别演出:开场是李世济的《六月雪》,第二出是袁世海的《牛皋招亲》,压轴是杜近芳、叶盛兰的《断桥》,大轴是李少春、谷春章的《三岔口》。这样的演出阵容和剧目,当时已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则更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之感了!这阶段,我除了饱览众多京剧名家的精彩演出外,常去票房玩票,初专攻姜(妙香)派,后又学叶(盛兰)派,兼收两家之长,经常演唱的段子有《宗保巡营》《白门楼》《罗成叫关》《辕门射戟》等,还曾在复旦大学、安徽大学演出过《拾玉镯》《柜中缘》《三堂会审》等剧。
  从一九六三年开始到一九七六年,是京剧发展遭受挫折,几至消亡的阶段。自一九六三年江青插手“京剧革命”,戏曲的“左”倾路线居于主导地位,许多优秀剧目遭到禁演和批判。及至十年动乱期间,这种状况达到极点,不但京剧舞台上几乎一片空白,就是整个戏曲界、文艺界也是百花凋谢,舞台上出现的只是一花独放——八个“样板戏”孤立艺坛。固然这些“样板戏”凝聚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血,有的如《红灯记》等还是精品,至今演唱不衰,但它们毕竟都印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于是使得京剧几乎濒于消亡的边缘。这阶段,我无戏可看,无戏可唱,憋急了,在家里小声哼哼传统戏,翻翻老资料,抱古自娱而已;当然,也要学唱几段“样板戏”,一来消遣过瘾,二来也可应付各种晚会的需要。
  从一九七六年至今,是京剧复苏和振兴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了拨乱反正,由于党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以及广大京剧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京剧得以复苏并出现了新的生机,演出与创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一九八二年北京举办纪念谭富英逝世五周年以来,举办了很多纪念老艺术家的演出活动,一九八七年举办了全国青年演员大奖赛。一九九〇年纪念徽班进京,振兴京剧之后,有关部门编辑出版了《中国京剧史》等一批有价值的出版物。
  ……
展开
目录

论丛
京剧艺术三题
略论京剧的艺术特征
梅兰芳与中国文化
文武俱精德艺双馨
——老生名家谭富英的艺术与品德
小生宗师姜妙香其艺其人
杜近芳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论小生的声腔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京剧与太极拳关系散论
我的京剧观

脞说小议
关于京剧的感想与回忆
振兴京剧先兴剧目
京剧的唱调
京剧的念白
《四郎探母》谭、奚换序之原因
演系列剧应按时代先后
——《辕门射戟》《战濮阳》观后
两位伶界大王义演纪要
小议京剧的特技
看戏漫笔

诗作
京剧名家赞
咏“姜八出”
赠业内外名家友朋十五首
附:名票孙以昭举办纪念姜妙香诞辰120周年独唱音乐会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