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 口感苏州 苏帮菜》:
饮食虽为果腹,是生存之需,但久而久之却成了一种文化,成了一种艺术,也代表了人类的文明。中国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也自然源远流长,逐渐形成了她特有的享誉世界的烹饪技艺,这就是中餐,也就是“中国菜”。
中国菜,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为四大菜系(或称八大菜系)。公认的“四大菜系”是指:川菜、鲁菜、粤菜、苏菜。其中“苏菜”指的是江苏菜。江苏菜中又有四大地方特色流派,即淮扬菜、金陵菜、苏锡菜、徐海菜。业内人士一直把苏州菜俗称为苏帮菜,历史上称之为“吴地菜”,其覆盖面亦不小,特色明显,自成流派。
根据民间传说和典籍记载,苏州的烹饪技艺可追溯到帝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吴越之地,稻饭羹鱼”之说。在苏州的考古中发现,吴县草鞋山、澄湖,昆山赵陵等地发掘出大量的炭化谷粒、稻壳堆,蚬、蛏、蛤等介壳堆积,还有些地区在陶器、青铜器中发现有大量的猪骨及鸟类骨架,还有作为日常用具的多种鼎、钵等烹饪陶器。由此可见,吴越地区讲究饮食技艺至今已有好几千年了。商周时期,吴人已懂得多种食疗方法,如用橘子皮治病:“食其皮汁已(愈)愤厥之疾。”在随后出现的古菜谱中有记载,鱼脍、鱼鲊中用橘皮调味增香,体现出苏州古人高超的烹鱼技术,因而有“吴人善治鱼,也善食鱼”的说法。春秋时期,苏州“炙鱼”名闻天下。据史料记载,吴王僚喜欢吃“炙鱼”,公子光为刺僚夺位,派专诸去太湖边学做“炙鱼”,“三月得其味”。最后,专诸在“炙鱼”中藏鱼肠剑,乘给僚献“炙鱼”时,一举将僚刺杀。专诸游学,学的是“炙鱼”的烹饪技术。《楚辞·招魂》中提到的吴羹、吴酸蒿蒌、粔籹蜜饵等颇负盛名;晋代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吴中)的菰菜莼鲈,成为千秋佳话;《清异录》中记载了唐代在吴越地区有一种叫“玲珑牡丹鲊”的菜,风行一时;隋《大业拾遗记》提到苏州进贡长安洛阳的“蜜蟹拥剑”,有香而不俗、甜而不腻的独特风味。宋代开始有了南食和北食之名,苏州制作的花露被大量载入各类书稿中,苏州产福珍酒等名酒和碧螺春等名茶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南宋诗人陆游称颂苏州菜点“酒如清露鲊如花”。元代苏州人韩奕所写《易牙遗意》序中提到“今天下号极靡,三吴尤甚”(三吴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兰舫笔记》中说“天下饮食衣服之侈未有如苏州者”。明代,苏州的餐饮发展迅猛,尤其厨师力量倍增,一些名厨纷纷到外地开店传艺,明《旧京遗事》就记载“今京师庖人,多苏州人也”,苏州菜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
历史上,苏州菜点一直被称“东南第一佳味”。明清时代苏州菜进入全盛时期,名宴菜、船菜、寺院素菜等名声大震。清袁牧的一部《随园食单》就记录着大量的苏州菜肴。另外,《红楼梦》、《金瓶梅》等文学作品中对苏州菜也有大量记载。那时,苏州官府菜、乡绅菜受到很大推崇,甚至被送入宫中,成为宫中御膳。《清稗类钞》中说,肴馔之有特色者为京师、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从中不难看出当时苏州菜在全国的地位。
苏帮菜的色香味形,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苏帮菜的色香味形透出了苏州人厨艺的“讲究”。讲究什么?精细。苏州人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受苏州特有的地理的影响和人文的熏陶而形成的。据考证,苏帮菜起源于古代吴国,历代吴人“尚滋味、懂生活”的追求,成了苏帮菜发展的源泉。吴中,从古至今的一大批有识之士、文人墨客都以能吃到“苏菜”为荣,从而推高了苏帮菜的声誉。苏州历史上,一些高士名人往往都与“苏菜”的菜名相连,如炙鱼专诸、莼羹张翰、渔舟范蠡、甫里鸭馔、寓菜小宛、中馈芸娘等,这些菜名与人名,都有一个足以让苏帮菜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一些文人以“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来实现他们的“隐逸”生活,在他们的笔下,苏帮菜的菜谱或菜名往往以各种形式被“记录”了下来。所以,当苏帮菜发展到明末清初,达到空前高度时,诸多文章中,只要一提到苏帮菜,就会用类似“独步天下”等词语来形容。清代苏州人顾禄《桐桥倚棹录》中记载的菜点就有一百七十四种,还有一些宴席,包括苏州餐船、“沙飞船”的供应方式、特色。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述了苏州风土人情及富有情趣的饮食风俗,这些记载,引人入胜,无意间助推了苏帮菜的发展。因而,苏州一直被世人称为“人间美食天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