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耳房东西宽6米,南北进深4.05米。前檐墙及东山墙破坏严重,西山墙保存状况略好。<br> 东耳房东西宽6.4米,南北进深4.05米。前檐墙东西残长3.15米,南北宽1.1米。耳房东南角地面残存1层残砖铺地砖。<br> 在西跨院东侧,有1条自东回廊延伸过来的甬路,东西宽0.8 ~1.05米,南北长35.5米,局部残存铺地砖。<br> 五、遗物<br> 出土遗物以各类瓷片为大宗,另有少量琉璃器、陶器残片及个别铜钱。瓷片较为破碎,无完整器。多为青花瓷,青釉、黑釉少量,其年代绝大部分属清代,有个别瓷片较为精细。琉璃构件有黄绿二色筒瓦以及黄釉脊兽等。铜钱1枚,为“康熙通宝”,环读。另在大殿发现l座转经塔。<br> 六、结语<br> 此次发掘揭露出普渡寺大殿、山门、回廊、影壁、院落、东跨院、西配殿等遗迹,初步探明普渡寺的建筑布局及结构,因原有建筑经过大规模改建且破坏严重,各遗迹的年代早晚及相互联属关系尚不清楚,但回廊和东跨院显然与具有统一格局的寺庙建筑风格不符。根据建筑风格及出土遗物的年代特征,可以将普渡寺的年代确定为清代。<br> 据《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等文献记载,普渡寺在清初为睿亲王多尔衮府邸,康熙三十三年改建为玛哈葛喇庙,乾隆四十年修,四十一年赐名普渡寺。上述记载正好与考古发掘揭露的遗迹相印证。清初顺治帝即位时尚年幼,皇叔多尔衮代摄朝政,权倾朝野,死后竞被尊称为成宗义皇帝。如此显赫的人物,其府邸自然高敞壮丽,这也正是普渡寺大殿及前院高敞阔大的原因所在。多尔衮死后的第二年,就被撤去爵封,家眷也被迫从府中迁出。至康熙三十三年,以睿亲王旧邸改建为玛哈葛喇庙。原府邸主要建筑格局未做大的变动,仅改建为寺庙的形式,而回廊等明显与寺庙格局不符的建筑,则被拆毁。<br> 出土的黄绿二色筒瓦以及黄釉脊兽等琉璃构件,在等级森严的清代均属皇家专用建筑材料,自然不是多尔衮府邸之物。尽管多尔衮是当时实际的统治者,死后被尊称为成宗义皇帝,但他毕竟还是不敢公然作出僭越违制的举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