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无悔——常昊自传》:
在中国历史上,1976年应该算是一个特殊的年度 ,在结束了十 年动乱之后,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追求物质生活的 质量,这种转 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活力。
这一年是龙年,纷纷出生的小龙们和他们的父母 一起面对一 个转折期的社会:路线斗争的讨论和各种僵硬的口号 、游行越来越 少,越来越多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当然,我的父 母——同为上 海棉纺(色织)十五厂工人的常富森周樾园夫妇当时 不会思考这些 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他们来说,这一年的11月7日才是 最重要的日 子,因为他们的独子——我,诞生在南市区(现在已 并入黄浦区) 老城厢地区。
上海老城厢,这是和民族尊严、民族产业息息相 关的一个名 词,是在上海开埠的年代唯一与充满殖民色彩的租界 抗衡的区域, 或许也因为这一点,老城厢的居民截然不同于租界住 客的洋派。老 城厢的人务实、传统,有点保守,注重教育,他们的 生活空间相当 狭小——蜗居在老式的石库门建筑内。这些建筑往往 建造于上个世 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到我出生的年代已年久失修 ,一间阴暗 潮湿的十几二十几平方米的房子住下三代甚至四代人 的情况比比皆 是,厨房和卫生间是公用的,很多连公用卫生设施都 保证不了的家 庭甚至还要使用老式的木质马桶。我们家也就是这样 的:一间仅有 的大房间拦成了两个部分,供三代人居住。
上海的民谚“螺蛳壳里做道场”,指的就是上海 人在这种狭小 的空间里的生活方式——无法轻易改变住宅条件,却 可以把屋子整 理得井井有条,千干净净地呈现在来访的客人面前; 刚才还蓬头散 发穿着睡衣刷着牙走过红漆马桶边的姑娘小伙,转眼 就衣衫齐整地 出现在弄堂口,汇入最精神的上班一族的洪流——这 就是老城厢的 人文风景。
优良的教育,改变你的人生!这些青年的身上寄 托着潜藏在南 市区普通家庭内心深处的愿望。“你要用功!”“你 要有出息!”“你要考上大学,吃 皇粮,进大工厂,做干部,做技术员,分房子!”这 些不知从何时开始蔓延生长的观 念,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我逐渐懂事,在我 的心里清晰起来,当时已经是改革 萌动的年代,周围随时可以听到出国、舶来品、友谊 商店、黑市……这些和商品流动密 切相关的“术语”。
我的父母亲当年的想法倒不是很复杂,或者说, 作为双职工的他们只是满足于安顿 好每天的生活,对他们自己,对年幼的我还没有什么 太远离实际的期待……那些遥远的 记忆一起留在了梧桐路102弄1号。
这是一条普通的里弄,一座普通的石库门房子, 里面住着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奶 奶,年富力强的父母,还有就是我——个看上去有点 文静过头的孩子。
“文静过头”这四个字用来形容孩提时的我绝不 是过分之言。老城厢弄堂里的孩子 几乎人人以群嬉打闹为乐,更何况,梧桐路就在上海 最有名的小商品市场豫园的贴邻, 像我这样的男孩一般很少能抗拒外界的吸引。
豫园俗称城隍庙,上海开埠至今一直是老城厢地 区最热闹的地方。从我们梧桐路走 进城隍庙的大门,一对刻工精致的石狮子让我印象深 刻。进门后便是各种小吃店的聚集 地,这是当时城隍庙的招牌,当然招牌中的招牌就是 九曲桥边的南翔小笼馒头店,多年 以后,当母亲回忆我那时最贪恋的小吃时,一下子跃 人我脑海的是那美味的小笼馒头、 小馄饨,还有就是济济的人头,买筹码,排队;等座 位,排队;拿小笼,还得排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