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国学大师曹伯韩写给大家的国学入门书,民国以来传承70多年的经典启蒙读物,一本书快速掌握国学体系和基础知识。
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语言文字、金石古物、书籍版本、诸子百家、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12大国学门类,142个重要知识点,尽得国学精髓。
不作长篇大论,没有拗口文言,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国学的博大精深,见解高妙,深入浅出,具有现代视角。
轻型纸印刷,轻巧便携;采用内外双封设计,装帧精美,宜阅读更宜收藏。
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曹伯韩先生所著的一部国学知识读物,涵盖了中国传统的语言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哲学、科学、艺术等诸多门类,以浅显畅达的文字逐一介绍了各门类的历史源流、代表人物和学术特点。本书虽成书年代已久,但其学术理念和研究角度颇具现代性,语言浅显易懂,堪为国学入门和研究必备读本。
一 所谓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就是“国学”这两个字的最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产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二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国故”,就是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去,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最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个别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习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的缘故,只得仍旧采用国学这个名称。
四七 《诗经》
《诗经》是一部乐歌,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大半是民歌,分十五国,共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共一〇五篇,以叙事诗为多。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多叙事诗与祀神歌。总计三五篇。相传诗的原有篇数在三千以上,经孔子删削而存此数,但《论语》即有“诗三百”的话,恐孔子未必删削过。现存的《诗经》为《毛诗》,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那三家都失了传,现在《毛诗》是所谓大毛公者传授的。《诗经》附有《诗序》,分“大序”、“小序”,“小序”列在每篇诗的前面,是说明诗中大意的,“大序”是连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总论全书的。诗序的作者问题,没有定论。诗的来源据说是定期采集而来的,古时有采诗之官,每年八月乘轩,周游国中,采取歌谣,陈于天子;又天子巡狩各国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当时采集的区域,以黄河为中心,十五国风不过是今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几省里面的,所以《诗经》是北方文学。但《周南》、《召南》的背景却在江汉一带。诗的修辞方法有所谓赋、比、兴三种:赋是直接叙述,比即完全譬喻,兴是先写背景而后明白叙述。诗有所谓六义,就是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是一部可靠的古书,没有发生真伪问题,但《诗序》就不大可靠,它对于诗的内容每加曲解。《诗经》不但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是史料,例如《商颂·玄鸟》篇,叙述简狄吞鸟卵而生契的传说;《大雅·生民》篇,叙述姜践踏上帝的足迹而生后稷的故事,暗示着远古社会的情形;《豳风·七月》篇以及《小雅》的《楚茨》、《南山》、《甫田》、《大田》诸篇,叙述周民族农业的兴盛;至于平王东迁以后,社会斗争逐渐尖锐,则有所谓“变风”、“变雅”(这是解诗者给予一部分风、雅诗篇的名称)来抒写抑郁愤慨的感情,如《邶风》的《北门》,《王风》的《黍稷》,《唐风》的《鸨羽》,《秦风》的《黄鸟》,《小雅》的《节南山》、《正月》,《大雅》的《板》、《荡》、《桑柔》、《云汉》诸篇,都是怨天恨人之作,而《小雅》的《何草不黄》、《北山》、《出车》、《采薇》、《黄鸟》,《魏风》的《葛屦》、《伐檀》、《硕鼠》诸篇,尤其露骨地表现社会的不安。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骈文及古文两个名词都是唐朝文学革新运动中产生的。所谓唐宋古文八大家是明朝人所选定,唐占两家,即韩愈、柳宗元,宋占六家,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三苏(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古文运动的主帅是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后世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系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古文运动的产生,系因唐朝政治稳定以后,经济发展,社会事态趋于复杂,专讲形式之美而内容贫乏的骈文,不能适应客观的需要,加以佛学的输入,引起儒家的哲学兴趣,而经义注疏之学,又因政府提倡而兴起,这些说理或解释的文字,也不是呆板浮华的骈文所能担负。自东汉以至唐初,文学一天天向形式美方面发展,最后完全成为风云月露的文字游戏,与现实脱离。韩愈提倡古文,以“文以载道”的口号(这口号到后世变成了道学气的文学观念,妨害纯文艺的发展),打击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并且以继续先秦、西汉的传统为号召,但他并不是主张制造假古董,曾提出“唯陈言之务去”的原则。实际上所谓古文,只是从骈体解放出来的自由活泼的散体文字,这种形式的解放,在北周时即已萌芽,如苏绰用朴素文笔作《大诰》是,后来隋文帝也下诏禁止浮艳文字,提倡实录,唐初陈子昂及李华等也是不满意骈文,并做过散文的,到了韩、柳时代,古文运动便成熟了。就韩、柳两人的文章看,韩的纯文学作品较少,论文较多,作风雄浑奔放,其抒情散文如《祭十二郎文》等亦甚好;柳的山水游记及寓言(如《郭橐驼传》、《梓人传》、《三戒》等)都是很好的散文,写得精致隽永,大约是受了《山海经》(周秦时记载传说故事的书)及《水经注》(北魏郦道元作的,描写风景很有趣致,为骈文时代的优秀散文作品)的一些影响。唐代古文运动的人物还有李翱、张籍、皇甫湜等,作品不及韩、柳的好。宋代第一散文作家是欧阳修,他的《泷冈阡表》、《释惟俨文集序》、《苏氏文集序》、《江邻几文集序》、《梅圣俞诗集序》、《释秘演诗集序》、《岘山亭记》等篇,都是很好的抒情之作。其余五大家,都是欧阳提拔出来的,但他们很少做文艺的散文,其中苏轼的作品比较好,但仍以论说文为多。三苏都长于论说,承继纵横策士的传统。苏轼最喜欢研究《孟子》、《庄子》、《檀弓》(《礼记》中的一篇),苏洵喜欢研究《战国策》及《韩非子》,当然受它们的影响。除这数人以外,柳开是宋代古文运动最早的一人,其后又有苏舜钦等,至于文章做得好的,还有司马光、范仲淹等。宋代还有程、朱等理学的“语录”文字,用白话写的,明代王阳明的《传习录》也仿这种体裁,后人称为“语录体”,这种文体原系佛家所创,古文家嫌其浅俗,相戒不采用。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1
二 国学在清代 2
三 国学的分科 4
四 国学的派别 5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7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9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10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11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12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13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15
一二 所谓小学 16
一三 六书 17
一四 字形的演变 19
一五 字义的演变 20
一六 训诂学 21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23
一八 方言学 24
一九 字音的变迁 24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25
二一 双声叠韵 26
二二 反切 27
二三 四声 28
二四 音韵学 29
二五 字母 31
二六 韵部 33
二七 古音之推定 34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36
二九 殷墟发掘 38
三〇 甲骨之学 38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40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41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42
三四 古物与古书 43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46
三六 版本之学 48
三七 校雠之学 48
三八 章句之学 50
三九 目录之学 51
四〇 图书分类法 52
四一 辑佚及辨伪 54
四二 类书及丛书 55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57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59
四五 《易经》 61
四六 《书经》 62
四七 《诗经》 63
四八 三礼 64
四九 《春秋》 66
五〇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67
五一 经之传授 68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70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71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72
五五 清代的经学 73
五六 经学的扬弃 75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77
五八 正史的内容 79
五九 编年史 80
六〇 纪事本末 81
六一 别史 81
六二 政书 82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84
六四 学术史 84
六五 史评 85
六六 地理 87
六七 历史哲学 88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89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90
第七章 诸子
七〇 诸子的学术派别 93
七一 儒家 95
七二 道家 97
七三 墨家 99
七四 别墨及名家 100
七五 法家 101
七六 兵家及其他 102
七七 王充之学 104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 105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106
第八章 佛学
八〇 初期的佛教 109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 111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 112
八三 小乘诸宗 114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115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117
八六 佛学与儒学 118
八七 因明学 120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121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 123
第九章 理学
九〇 宋明理学的产生 124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 126
九二 张载及二程 127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129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 131
九五 浙东学派 133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133
九七 王阳明之学 134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136
九九 理学批判的最高发展 138
一〇〇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140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〇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142
一〇二 最早的诗总集 143
一〇三 楚辞 145
一〇四 赋 146
一〇五 乐府 147
一〇六 五言诗 149
一〇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150
一〇八 唐诗 151
一〇九 李白、杜甫 153
一一〇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154
一一一 词 155
一一二 重要词人 156
一一三 散曲 157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159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161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 162
一一七 六朝文 163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164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166
一二〇 所谓古文义法 168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169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 170
一二三 文艺论评 172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173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 174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 176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 177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 179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 180
一三〇 宝卷、弹词、鼓词 181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182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184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186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187
一三五 数学 189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 190
一三七 医学 191
一三八 应用技术 193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 193
一四〇 艺术 194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 195
一四二 音乐 198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