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通儒王安石》: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临川一个官吏家庭。他的父亲王益,当时是临江军判官。母亲吴氏,是王益的续弦。王益的第一个妻子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两个男孩。
王氏家族并不是什么豪门大户,也没有显赫的族人。在王安石出生之前,他们家的家谱上竟然没有一个有名气的人物。
王益在大江南北做了几任的州、县官,不得不说,王益是个非常有魄力的人,他所任之处,当地的政绩都很不错。他为官清廉.虽然一生都在做官,但是没有一处田产,仅仅靠有限的官俸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因为没有田产,所以每次调任,他就必须拖家带口一起前往。
王益不仅为官清廉,对下属也严格要求,不许他们徇私,他判案时很少动用刑罚,史载他“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也不会体罚,都是耐心地讲道理。这样的家庭氛围,对王安石的成长有非常好的影响。
同其他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僚不一样,王益没有在任上跑官、要官,因此,无法同上司、地方官员和睦相处。有的官员相互勾结、鱼肉百姓,嫉恶如仇的王益总是阻止官员此般恶行,压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因为不谙官场潜规则,他得罪了很多官员和地方大户,这些人都非常痛恨他。
王益的不识时务,严重影响了其他官员的切身利益,挡了他们的财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益的行为让他很快遭到同僚的排挤。
王益的一生颠沛流离,始终得不到重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为官之道。在新淦县令、韶州知州任上,王益依然极力打压当地的奸猾之徒,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
说到王安石的出生,据民间传说,其出生之时,家人忽然见到窗前掠过一个身影,好似一只獾,所以他的小名又被称为獾郎,王安石也就被民间传说成“狐仙转世”。
传说毕竟是传说,“狐仙转世”绝不可能,獾的故事也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但儿子出生,王益自然很高兴,只是那时他不可能知道,他的这个三儿子日后会成为大宋政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官至宰相,是北宋享有盛誉的文学家不说.更因发动一场变革而影响深远。
为何取了王安石这个怪名字,这也有一段故事。
相传王安石祖父病重期间,王益想将他葬在一块风水好、有龙脉的地方,便找来一位地仙帮看风水。
地仙连看了三月,都没看准。因为地仙在山下看有龙脉,可是一到山上,就什么也看不出。
山上有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每天见地仙在山上转来转去,感到很奇怪,就问地仙是怎么回事。地仙于是跟樵夫说:“远看这山确有龙脉,到近处看,怎么也找不到,不知是何原因。”樵夫听后用手一指,说:“不用看了,我天天在这山上砍柴,那棵大树下就是龙脉。”地仙觉得樵夫说得有理,立即告诉王益。王益按照地仙吩咐,在大树底下挖了一个坑,这个坑不大不小.刚好能放下一口棺材,坑的周围都是石,正好将棺材团团围住。安葬了王安石的祖父后,王益就给儿子取名王安石.意即此儿能守得住家里龙脉。相传这就是王安石名字的由来。
王安石幼年智力超群,记忆力尤其出色,他的两位兄长都是用了四年的时间才读完《尚书》,而他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读完了。
在私塾里,老师对他非常严格,由于他的聪明好学,老师对他实行了特殊政策,给别人限定课程,对他则放任,允许他随意扩大阅读范围。私塾老师不止一次当着王安石的面,对王益说:“此子断非池中物,迟早必成大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