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简介:
“大迁徒抗战实录丛书”将抗战内迁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抗战迁徙史,多角度再现中国人民为延续民族血脉、支援前线、振兴大后方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迁徙之旅。该丛书包括《国府西迁》《文化存续》《烽火兵工》《守望科学》《金融对垒》和《工业重塑》六卷。
本书简介:
《文化存续》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以专题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从谋划、准备到实施搬迁的全过程。本书同时还从大批学者的视角,展示了知识分子在文化内迁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担当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与情怀。
史上最大的“文化诺亚方舟”
1932年10月11日,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就职演说中说:“一个民族要能自立图存,必须具备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团结图存的基础。如果缺乏这种文化,其国家必定缺少生命的质素,其民族必然要被淘汰。一个国家形式上的灭亡,不过是最后的结局,必定是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先告衰亡。”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知识界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在抗战烽火之中,以血肉之躯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文化诺亚方舟”,使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丧家之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8日,日军攻占北平,为了不做亡国奴,北平的知识分子纷纷选择逃离。冯友兰曾很有感触地说:“熊佛西喜欢养狗,他说起许多狗的故事。北京有许多人离开了,狗没法带,只好抛弃了。那些狗,虽然被抛弃了,可是仍守在门口,不肯他去。我说,这就是所谓丧家之狗,我们都是丧家之狗。”
在现代文学的论争史上,给后人印象最深刻的标签莫过于鲁迅将梁实秋称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虽然梁实秋对这一评判大不服气,但在全面抗战伊始,他却甘愿成了冯友兰所说的“丧家之狗”。1937年7月28日,北平沦陷,梁实秋流着眼泪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梁文茜在回忆中,以孩子的眼光清楚地描述了父亲的出逃:“‘七七’事变,卢沟桥一声炮响抗日战争开始,爸爸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一介书生意想投笔从戎。深夜和妈妈长谈计议,如何安排好我们三个孩子的生活,爸爸打算到后方去参加抗日工作,我记得那是一个不眠之夜,我缩在被窝里,偷偷听爸爸和妈妈说话,那时我将近十岁不太懂事,但是他们俩那副严肃的神情和低声滔滔不绝的商量事情,我心里也预感将要有什么大事发生。是的,果然不久爸爸就一个人毅然决然地走了。妈妈没有哭,但很紧张,我问妈妈:‘爸爸干吗去?妈妈小声告诉我说‘打日本’。”
从梁实秋后来的多篇回忆文章中,我们基本上可以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梁实秋在回忆中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二十八日北平陷落。我和季淑商议,时势如此,决定我先只身逃离北平。我当即写下遗嘱。戎火连天,割离父母妻子远走高飞,前途渺渺,后顾茫茫。这时候我联想到‘出家’真非易事,确是将相所不能为。然而我毕竟这样做了。”过了数日,“北大同事张忠绂先生匆匆来告:‘有熟人在侦缉队里,据称你我二人均在黑名单中。走为上策。’遂约定翌日早班火车上见面,并通知了叶公超先生同行”。因此,等到平津火车一通,梁实秋和叶公超等立即登上第一班车,临别时,面对妻子程季淑,梁实秋还引用了江淹《别赋》中的句子“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来说明当时的心境。为避免发生意外,梁实秋写道:“公超提议在火车上不可交谈,佯为不识。在车上我和忠绂坐在一起,公超则远远地坐在一隅,真个的若不相识。”叶公超的担心不是多余的,随后从北平逃到天津的萧公权就在回忆中说:“十月九日早晨,鲁公望,我们全家,同着张妈坐火车去天津。传说有几位清华同人(化学教授高崇熙是其中之一)在天津车站下车后被日军毫无理由加以扣留,我们临行不免存着戒心。”杨文达当时在天津的一所医院工作,就曾目睹了这样的暴行,他在口述中说:“我在南下参加抗战前,曾在天津马大夫医院亲眼目睹三个中国人被日军凌虐后送医的例子。其中一位是南开大学教授,他被日军逮捕后,日军把灯泡放入他的肛门,然后用脚踢碎,造成严重发炎。”
由北京到天津的火车平常三小时左右即可到达,这一天竟从早晨走到了傍晚天黑,虽然已真正沦为了“丧家之狗”,梁实秋却不无骄傲地宣称:“我们是第一批从北平逃出来的学界中人。”
然而天津并不是天堂,梁实秋和罗隆基(字努生)同在意租界的益世报馆任事,报馆总经理生宝堂主张抗日,遭到日寇的逮捕,最终被害。梁实秋在回忆中叙述了事件的大致经过:“到报馆去要经过一座桥,桥上有日寇哨检查行人,但不扣查私人汽车。有一天上午生宝堂先生坐车过桥去上班,被日兵拦截,押往日军司令部,司机逃回报馆报告,报馆当即以电话通知努生勿再冒险过桥,报馆业务暂时停顿。生宝堂夫人是法籍,由法人出面营救亦无下文。从此生宝堂先生即不知下落。不知下落便是被害的意思。抗战期间多少爱国志士惨遭敌手而默默无闻未得表彰,在我的朋友中生宝堂先生是第一个被害的。”而作为另一当事人,罗隆基在回忆中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更为详细:“那时报馆总经理生宝堂住在意租界报馆中,我住在英租界。意租界同法租界之间的万国桥是‘三不管’地带,亦是生宝堂每日到英法租界办事、我到报馆办公必经之地。1937年8月的一天,生宝堂电话约我去馆商议重要事件。我乘自备汽车行到万国桥头,即被一个旧时同学拦住。他告诉我万国桥上目前正有日兵驻守,检查行人,此时过去,恐有危险。我即邀这位同学到附近的新华银行午餐聊天,等待日兵撤岗后再去。我到了新华银行后,即用电话通知生宝堂,不意他因候我许久不来,已乘报馆汽车到英租界去了。我用电话四处探询他的行踪,回话都说‘生经理未来。’等到下午四时,万国桥上日兵撤岗,我冒险到报馆去,馆中人都说生经理到英租界去了,尚未回来。等到下午六时左右,报馆的司机回来了,满面流血,衣服破烂。他说,生宝堂在万国桥上被日寇绑架去了,放在一个水牢中。”生宝堂失踪后,梁实秋和罗隆基随即绕道青岛到济南遄赴南京向政府报到,梁实秋在文章中坚定地写道:“我们愿意共赴国难。离开北平的时候我是写下遗嘱才走的,因为我不知道此后命运如何。我将尽我一份力量为国家做一点事。”
第一章 史上最大的“文化诺亚方舟”
新闻业的内迁
出版业的内迁
古籍文物的内迁
高校的内迁
第二章 救火的鹦鹉
“丧家之狗”
露宿
书生的脚步
淑女的肩膀
“应该留在祖国吃苦”
第三章 别妇抛雏断藕丝
漂洋过海的“候鸟”
郭沫若的遗嘱
去住两难
从日本回来了
第四章 提个小箱撵中华
不再宁静的青岛
风雨飘摇的济南
不能让敌人夺走气节
快活得要飞了
舍予就是“无我”
第五章 湘黔滇旅行团
用脚丈量的三千五百里
旅行不是旅游
湘西遇匪
风雨沅陵
地无三尺平的贵州
It's a long way to联合大学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
第六章 不指南方不肯休
偷渡敌占区
屯溪受困
再上征途
染上了疟疾
行李被窃
千里走单骑
第七章 宁做流浪者,不做亡国奴
辞缘缘堂
还我缘缘堂
艺术的逃难
第八章 才丧仲儿又失妻
“侠”女飞天
校长也是家长
气象学家的日记
“魂”兮归来
浙大保姆
第九章 前丁后陈 并垂不朽
无车无钱的运书之苦
无处安妥的藏书之地
求神拜佛
节外生枝
第十章 动物也不当亡国奴
炸弹下长大的大学
让罗家伦折服的另类“长征”
动物的“敦刻尔克”
苏武归来
第十一章 斩不断的文化血脉
抗战文化运动
大后方文学、艺术的发展
大后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大后方教育的发展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