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国学常识全知道(精)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1350862
  • 作      者:
    编者:言实|责编:子墨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国学常识全知道(家庭必备 典藏版)》分为国家政治、职官制度、教育科举、礼俗礼制、思想学术等篇章,涵盖了国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常识,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学常识全知道(家庭必备 典藏版)》:
  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都有哪些?
  六大文化区系指中国早期的6个区域文化圈,是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它们分别是:北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国北方早期文明,以辽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为核心区,又可细分为辽宁朝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带及河北张家口等4个分区;东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国东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山东为中心,又可具体分为鲁西南和胶东2个分支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视为中国母体文化的黄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地带,辐射整个黄河中游乃至部分下游地区,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文化的主流文化;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该区系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早期文明,以太湖中心,向周围辐射开去,栽培稻米、捕鱼、采集水产共同构成了当时人的生存方式,春秋时的吴越文化即由此发端而来;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中国早期西南文明,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具体分为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分区,而四川盆地又分为巴、蜀2个分支,其中的江汉文化成为后来的“楚文化”的主要源头;南方新石器文化,该文化圈是中国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辐射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广东等南方地区,该区系文化具有浓厚的海洋风味。
  总体而言,六大区系均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000~8000年,彼此之间也互有交流和影响。
  其中的北方区系、中原区系以及东方区系汇流构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黄河文明,而西南、南方、东南三区系则最后汇集而成了长江文明。
  可以说,这六大文化区系平行发展并相互影响,共同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源头。至秦统一中国,六大文化彻底融为一体,但仍保留了各自的一些特色。
  “天下”的范围是什么?
  “天下”是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不同时期所指的地理范围是有变化的。
  “天下”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庄子》中还有一篇文章取名为“天下”。这时的天下实际上并不大,具体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夏商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则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区等地。另外,周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虽未被“王化”,但因其没有形成稳定的国家,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向被视为王权之下的暂时未开垦之地。因此其时君王一旦南面称孤,也就是“王天下”、“得天下”了。
  但先秦的一些哲学家则对“天下”的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庄子认为“天下”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也认为儒家所说的“天下”实际上只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这些观点多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无稽之谈。
  到秦代,随着郡县制的设立,中国的疆土得到极大扩张,“天下”的概念也随之扩大,南边和东边都到了大海边,北边和西边则依旧没有具体边界,只笼统地包含了北方胡人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汉时期,西边的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开始和西亚、欧洲乃至非洲等地的国家有生意往来和文化交往。东汉时,西域都护班超还曾派使者前往当时的罗马帝国(当时中国人称之为“大秦”),只是因故未能到达目的地。
  2世纪中叶,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派使者给汉桓帝送来了礼物。因此汉代时人们开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基本接触不到远邦异国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国人还是习惯性地以包括中国以及周边的日本、朝鲜等附属国在内的区域为“天下”。因此这里的天下已经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义。
  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天下,指的仅是中国。而这句还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说,显然他知道“天下”并没有这么小,而只是将“天下”作为一种政治概念。
  “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
  古之“中国”并非今之中国。“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华夏民族因为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他们看周围的四夷仍旧在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感到一种优越感,开始热衷于将自己与四夷区分开。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其是相对于周边的南蛮、东夷、北狄、西戎而言。
  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就地理范围而言,“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
  西周时期,“中国”泛指西周极其附属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到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的膨胀,楚国占据的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也被包含在了“中国”之内;秦汉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
  汉代之后,人们通常将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为取得汉人的心理认同,往往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当时的南朝汉人政权虽已逃到南方,仍以“中国”自居,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国内等意。
  为什么用“华夏”代指中国?
  “华夏”的说法产生自夏朝,当时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于是当时的夏朝人形成了一个笼统的“夏族”概念,也称“华族”或者“华夏族”。“夏”,是广大的意思;“华”是“花”的衍变,与古人对花的崇拜有关,为美丽之意。“华夏”,意即广大而美丽的地方。“华夏族”的概念刚产生时人们对自己的这种种族认同感并不强烈。到周代时,相对于夷族,周人不仅拥有了明显先进的物质文明,而且因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而在文化上也明显区分于四夷。于是人们便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进而产生族群认同感,“华夏族”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如《春秋左氏传》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在当时除了作为中原民族与四夷的在种族上的区分之外,还包含了一种区分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内涵,类似于现在的“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区分。而正如同“落后地区”可以通过“苦干二十年,向先进省份看齐”的精神追上“发达地区”一样,蛮夷也可以通过逐渐的文明化而跻身于“华夏族”。比如位于西部的秦国本属于西戎之列,到战国时则成了华夏诸邦中最强大的诸侯国;而南方的楚国,本被中原诸国视为“南蛮”之邦,诗人屈原曾为自己的“蛮夷”身份感到苦恼。但到战国时,楚国已挺起腰杆以“华夏”自居了。事实上,整个春秋时期,四夷的华夏化是整个时代的基本旋律之一。而后来的历代都存在着汉族人扩张到蛮夷之地并同化蛮夷或者蛮夷迁居汉人居住区并被同化的现象,因此可以说华夏族就是中原民族与四周夷族不断融合而形成的。因为汉代的强盛,人们便将华夏民族称为汉族。但在古代早期文献中,经常以“华夏”代指“中国”,因此后世的人们还经常以华夏代指中国。
  “四夷”的含义是什么?
  “四夷”是早期的华夏族人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公元前22世纪左右,黄河中下游的农耕部落开始形成部落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历经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了一个“华夏族”的概念。尤其到东周时期,华夏族在物质上拥有了相对有保障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也制定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看到周边的民族还过着颠沛流离的狩猎生活,人也比较粗野,于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周边这些“野蛮人”区分开来,称之为四夷、蛮夷。夷者,带弓之人也。具体而言,人们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将之分别命名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又具体分为赤狄、白狄、犬戎、骊戎、东胡、楼烦等名目繁多的称呼。总体而言,华夏与四夷的区分不仅仅是一种种族区分,也是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区分。这种区分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整个春秋时期,出现了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融合,华夏与四夷的外延边界都处于一种不停的变动之中。总体而言,是四夷向华夏转变的单向变异。而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四夷华夏化的进程也一直没有停下,历史上诸如“五胡乱华”,金、辽、元等北方政权入主中原后的汉化,以及往往与之对应的原中原政权南迁后同化南方蛮夷,都属于此。另一方面,“四夷”本身的概念随着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的扩展,也一直在不断地扩大,如《旧唐书》中将日本、天竺(印度)、高丽(朝鲜)、波斯(伊朗)列为四夷。而到清末,则将英、法、德等国家统称为四夷。
  “郊祭大典”是怎样的一种祭礼?
  郊祭典礼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祭礼。因为泰山封禅是具有文治武功的皇帝偶尔进行的对于天地的祭祀,并且一般其一生也就一次,而郊祭则是对于天地进行的常规化的祭祀。郊祭,顾名思义,是在郊外进行。最早开始于周代,是古代除泰山封禅外最隆重的祭礼,一般是皇帝亲自主持,文武大臣均参加。具体而言,郊祭共分为四场祭祀,冬至日于南郊祭天,夏至日则于北郊祭地,春分于东郊祭日,秋分于西郊祭月。其中,祭天仪式必须皇帝亲自去,后面的三场皇帝可派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郊祭的频率,历代有所不同,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国家有大丧时,宗庙之祭及其他祭祀活动均可以暂停,但郊祭不能停止。郊祭期间,参加者都必须严格进行斋戒。郊祭之后,朝廷往往要大赦天下,称为“郊赦”。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便分别是明清两代帝王对天、地、日、月进行祭祀的地方。
  ……
展开
目录
国家政治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都有哪些?
“天下”的范围是什么?
“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用“华夏”代指中国?
“四夷”的含义是什么?
“郊祭大典”是怎样的一种祭礼?
“地祇后土”指的是什么?
“社稷”最初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人的祖宗信仰是怎样的?
天子的明堂是做什么用的?
宗庙是什么场所?
家庙和祠堂分别指什么?
“三皇五帝”真有其人吗?
古代的“禅让”是怎样的制度?
“皇帝”这一名称是怎样确定的?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将皇帝称为“万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帝王的正妻为什么称为“皇后”?
何谓三宫,何谓六院,皇帝真的只有七十二个妃子吗?
“黄袍”是皇帝的“专利”吗,皇袍一定是黄色的吗?
皇帝的龙袍上到底绣有几条龙?
改元和改朝换代是一回事吗?
为什么汉朝分为“西汉”、“东汉”,宋朝却叫“北宋”、“南宋”?
皇帝的坟墓从什么时候开始叫“陵”?
古代封禅大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仪式,在哪里封禅?
女主“临朝称制”的做法是从谁开始的?
武则天与李治并称“二圣”,他们是最早这么做的帝后吗?
皇位传承中的“立子杀母”是谁兴的规矩?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垂帘听政”的人吗?
职官制度“嫡长子制”是怎样的制度?“卿大夫”是官职名称吗?
“储君皇太子”在帝王制度下是怎样的角色?
“三公九卿”是一种怎样的官制?
“宰相”是怎样的官职?
“十三曹”指的是什么?
“太尉”与“大司马”哪个权利大?
“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郡县制”和“州县制”有什么联系?
“郡守”和“县令”分别是怎样的官职?
“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三辅”是官职名称吗?
“侨郡县”是怎么产生的?
“三省六部制”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三省”的职能是什么?
“六部”的职能是什么?
“尚书仆射”一职经历了怎样的流变?
“侍中”是怎样的官职?
“中书令”的官职有多大?
“侍郎”是正式官职吗?
“政事堂”是什么场所?
“御史台”是官职名还是官署名?
“唐代五监”分别指的是哪5个政府机关?
“观察使”的职责是什么?
“参知政事”是什么时候设置的,是固定官职吗?
“计相”是主管财政的吗?
“谏官”是正式的官职名吗?
“路、军、府、州”各指什么?
“知府”与“知州”是一回事吗?
“转运使”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宣政院”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其主要职责是什么?
“行省制度”是怎样的?
“达鲁花赤”是一种什么官?
“内阁”是什么样的机构?
“大学士”是官职还是荣誉称号?
“司礼太监”主要掌管什么?
“都察院”是怎样的机构?
“东西二厂”是怎么回事?
“锦衣卫”主要负责什么?
“三司”都包括哪3个部门,分别负责什么?
“军机处”是负责什么的机构?
“南书房”是读书的地方吗?
“理藩院”权利大吗?
“总督”是怎么来的?
“巡抚”只是临时官员吗?
“道员”一职是怎么发展来的?
“总理衙门”就是清朝的外交部吗?
“南、北洋大臣”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帝王重臣炎黄二帝有怎样的故事?
尧舜禅让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真有大禹治水吗?
商汤是如何建国的?
盘庚迁殷是怎么回事?
武王灭商的过程怎样?
齐桓公是如何称霸的?
卧薪尝胆是怎么回事?
秦孝公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秦始皇的名号是怎么来的?
汉武帝的政绩有哪些?
光武帝刘秀政绩如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贞观之治是怎么回事?
武则天是成功的女皇帝吗?
为什么称赵祯为“千古仁君”?
为什么称成吉思汗为
“一代天骄”?
明成祖朱棣与《永乐大典》有关系吗?
康熙大帝的政绩如何?
帝王纪年是怎么回事?
伊尹辅汤是怎么回事?
周公辅政为何备受赞扬?
齐相管仲有哪些功绩?
晏婴对齐国做了什么贡献?
范蠡归湖是怎么回事?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李斯为何被腰斩?
何谓“萧规曹随”?
“运筹帷幄”一词来自于张良吗?
世人敬仰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谢安与“草木皆兵”有关系吗?
“关中良相”是谁?
何谓“房谋杜断”?
为什么唐太宗将魏徵比作镜子?
耶律楚材有哪些功绩?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曾国藩是谁?
为什么称李鸿章为“中兴名臣”?
兵制法制中国古代的兵制是怎样的?
“三军”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古代的军队编制是怎么样的?
民兵自古就有吗?
什么是“烽燧传警”?
什么是“战阵”?
中国的阵法创于何时?诸葛亮的《八阵图》就是一座石阵吗?
“府兵制”是什么样的兵制?
“募兵制”是怎样的兵役制度?
“都护府”是什么机构?
“节度使”的权利有多大?
“枢密院”是什么机构?
“禁军”和“厢军”分别指什么?
什么是“猛安谋克”?
“五军都督府”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卫所制度”?
什么是“八旗制度”?
“绿营兵”指的是什么?
古代军队为什么把人头称为“首级”,与军功有关吗?
“伍”为何义,为什么把参军叫作“入伍”呢?
什么是“征兵制”?
古代的军队依据什么给军人加官晋爵,都实行过哪些爵位制度?
“击鼓而进”、“鸣金收兵”,古代军队有如此规定吗?
“围魏救赵”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军事思想?
“纸上谈兵”说的是谁,他在哪一场战役中兵败身死?
“背水一战”是怎么来的?
“云台二十八将”都有谁?
皇帝召岳飞退兵,连发十二道“金牌”,这种“金牌”究竟为何物?
“顶盔贯甲”中“盔”与“甲”有何区别,它们是什么样的装备?
“十八般武器”具体指什么,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火炮是中国人发明的吗,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中国古代的刑制是怎样的?
“大理寺”是什么机构?
“刑部”都主管哪些事务?
什么叫“成文法”?
《秦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唐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大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七出”中的“七”分别指什么?
古代审讯有“五听”的要求,“五听”具体指什么?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