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传媒
中国的图书馆
《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虽然图书馆此时没明载于典籍,但在周代以前就有了藏书这一举动了。
中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叫“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等。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中国。
中国开始有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约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后。中国现在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于1910年开始筹建,1912年正式开放。
书籍
书籍指的是狭义的图书。广义上的图书包括了一切刻有文字或图像的东西,后来,随着时间的演变,图书又形成了一种狭义的意义,即书籍。书籍的意义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在动机上,书籍是以传播知识或宣传思想为目的;在外在形式上,书籍则制装成卷册的形式。根据这两条标准,中国最早的书籍应该是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周代的简册。当时的人们将文字写在竹木片上,然后串联成册。另外,大概与简册同时出现的帛书应该也算作书籍。汉代开始出现纸制书籍,但因产量有限,并未大规模应用,直到晋代,纸质书籍才逐渐完全取代了简册。起初,纸质书籍也如同布帛那样只是用卷轴卷起来。唐代时,因卷轴书籍的不便,开始出现册页形式的书籍,之后又陆续出现包背装、线装等形式的书籍。明清之际,线装书逐渐成为一种书籍的普遍形式。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大大加快印刷速度,现代装订形式的书籍出现,实现了大规模流行。
简册书籍
简册书籍是早期的竹木片穿起来形成的图书。简册书籍大约出现于周代,是将竹子劈成一片一片之后连在一起制成的。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便成“册”。“册”是个象形字,表示竹片穿起来的样子,同时也称为“编”或者“篇”。其中,用丝绳将“简”编起来的叫作丝编,用皮绳编的叫作韦编。编好的图书,再卷起来便成为一卷,文章长了,则可以多分几卷。至今,卷、篇、册这些说法还是形容图书的量词。现在许多与书有关的字都有竹字头,比如书籍的“籍”,户口簿的“簿”等,也是这个原因。当时人们在简册上刻(写)字时是先由上及下,换行则由右及左,后来的纸质书籍同样沿用了该习惯。周、秦、汉三代,简、帛并用,但因帛过于昂贵,简册是主要的书籍形式。东汉中期蔡伦造纸后,纸开始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因早期的纸产量不高,在魏晋时代,虽然私家已经越来越普遍地使用纸,官府文书仍多用简册。直到东晋末期,简册逐渐为纸质书籍所取代。
古籍的结构
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主要有:
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本。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做衣,以示尊贵。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书签:用来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书脑:线装书订线的一边。书脊:线装书订线的侧面,相当于现代图书的书背。
书头:古籍的上端,又叫书首。
书根:古籍的下端。往往用作题写书名、卷数,靠近书脊的一端,多用于标注册数,最后一册常用作“止”字的异体字。
扉页:在书页之后、书名页之前的一页白纸。
书名页:即古籍的封面,专用题写书名,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多以半页(一块书版的半面)刻写书名及作者,也有的以半页题书名,半页题刻版时间、刻版机构或藏版处。
汗青与杀青
汗青本是秦代之前人们制作竹简图书时的一道工序。古人在制作竹简时,首先选择上等的青竹,称其为“青”。在将青竹削成长方形的竹片之后,要用火烘烤这些青竹。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干燥的竹片便于书写,另一方面也可防止虫蛀。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会被烤得冒出水珠,看上去就像出汗一样。因此人们称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叫“汗青”。后来,“汗青”这道制造竹简的工序成了竹简的代称,又因为竹简用来作为书册,“汗青”又进一步被用来指代书册、史册,因为平仄、押韵等需要,多见于诗词中。
杀青是秦汉之际出现的制作竹简图书的工序。秦汉时期,由于毛笔的出现,制作竹简图书时不再需要烘烤竹片。人们先将粗稿写在青竹皮上,以易于改抹,等定稿后,则用刀削去青皮,誊写于竹白,称之为“杀青”。后来人们泛称书稿定稿或校刻付印为杀青。现在的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毕,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也叫杀青。
卷轴和册页
卷轴是中国唐代之前的书籍装订形式。卷轴,顾名思义,是以某物为轴卷起来之意。早期的不用时便卷起来的简册和帛书均属于卷轴类书籍。西汉时期,纸发明后,出现了纸质书籍。当时的书、画都是模仿帛书的样式把纸粘连成长幅,用木棒、象牙、玉石等做轴,从左向右卷成一束。这种卷轴形式的书籍是唐代之前的纸质书籍的基本形式。
但这种卷轴类的书籍有个明显缺点,便是要看书的中间或末尾时,只能从头打开,费时费力。唐代时,人们发明了册页书籍。册页有两类,一类与折扇的原理相仿,将纸折叠,形成一种便于展开阅读的书籍。其少则四开、八开,多则十二、十六、二十四开等,页数再多,则往往分为两册。每本册页加以硬壳板面作为封面和封底,收叠时成一部书状,阅读、携带、保藏都比较方便。另外一种则是活页式册页,一般将单幅作品裱成单页,并以盒装。除书籍外,古代的许多绘画作品也喜欢采用册页形式。明代时,线装本的册页数出现,已经与今天的书籍所差无几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