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穷之景 园林情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50多年,园林学虽然经历曲折,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研究范围由于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的大量实践,从传统园林学扩大到城市绿化领域;由于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又扩大到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开发和规划设计领域。在学术研究方面,一方面吸收国外风景建筑学和城市绿化学科的理论,一方面致力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理论的研究,以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园林学科。出版了一批园林专著,如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和童喬的《造园史纲》,反映对古典园林和园林史研究的成就;陈植的《园冶注释》扩大了《园冶》这本传统园林著作的影响;陈从周的《说园》对欣赏园林和园林创作艺术提出了有益的观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的《中国新园林》是有关中国当代园林设计方面的专集。在园林人才培养方面,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造园专业,有较完备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国已有多所农林、建筑、城建院校开办了观赏园艺、风景园林和园林的系或专业。198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园林学会的基础上成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出版学术刊物《中国园林》。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园林教育与科研,园林植物培养,园林设计、施工、管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创建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世界遗产的申报与管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园林学在西方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有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有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流布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成各种水法,成为欧洲园林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住宅内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为山庄园林。
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园。修道院中的园地同建筑功能相结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环绕的方庭中种植花卉,在医院前辟设药圃,在食堂厨房前辟设菜圃,此外还有果园、鱼池和游憩的园地等。在今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校园中还保存这种传统。13世纪末,罗马出版了P克里申吉著的《田园考》,书中有关于王侯贵族庭园和花木布置的描写。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园林。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把它修剪成几何图案的植坛,顺山势运用各种水法(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园林通称为意大利台地园。台地园在地形整理、植物修剪艺术和水法技术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佛罗伦萨建筑师L.B.阿尔贝蒂的《论建筑》一书把庭园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论述了园地、花木、岩穴、园路布置等。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1638年,法国J.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A.勒诺特尔主持设计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竟相仿效。
18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浪漫主义运动。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恢复传统的草地、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英国w.申斯通的《造园艺术断想》(1764)首次使用风景造园学一词,倡导营建自然风景园。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创作者中较著名的有C.布里奇曼、W.肯特、L.布朗等,但当时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18世纪中叶,W_钱伯斯从中国回英国后撰文介绍中国园林,他主张引入中国的建筑小品。他的著作在欧洲,尤其在法国颇有影响。18世纪末英国造园家H.雷普顿认为自然风景园不应任其自然,而要加工,以充分显示自然的美而隐藏它的缺陷,他并不完全排斥规则布局形式,在建筑与庭园相接地带也使用行列栽植的树木,并利用当时从美洲、东亚等地引进的花卉丰富园林色彩,把英国自然风景园推进了一步。美国造园家A.J.唐宁著《风景造园理论与实践概要》(1841),对美国园林颇有影响。
从17世纪开始,英国把贵族的私园开放为公园。
18世纪以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自此西方园林学开始了对公园的研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