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7年,关中大旱,灾民卖儿卖女以求生。刚刚在玄武门宫争中斩杀两位竞争对手的李世民,面对旱灾忧心忡忡,下令开仓救济,解决灾民的燃眉之急,并拿出御府金帛,供灾民赎回卖掉之子女,以免他们骨肉分离。这一年,李世民二十八岁。就在这一年,一位叫玄奘的僧人“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趁着夜色混在流民中溜出长安城,踏上了西行取经求法的漫漫征途。这一年,玄奘二十五岁。
公元627年,唐朝的贞观元年,是“贞观之治”的起始,岁次丁亥。
根据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中国古人利用干支纪年法,以六十为周期(一甲子)把历史重复编排,他们认为每六十年一个轮回,事物发展就像草木随四季更替一样生长、繁茂、凋落与衰败。而其中的丁亥年,则是由衰而盛的关键性转折年,意味着从此年开始,各种事物步入一个长期的发展和繁盛阶段。
1
历时十七载,西去取经的玄奘在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回到了长安。四年之后,贞观二十三年(649)三月,比玄奘年长三岁的李世民感到身体不适,很快便缠绵病榻,不能下地走路了。
四月二十五日,实在撑不住的李世民终于决定,离开他日理万机的太极宫,携家眷和近臣到位于西安长安区滦镇南浅山上的离宫翠微宫避暑养病。时值孟夏,这里林木清幽,凉风习习。
在《秋日翠微宫》一诗中,李世民写道: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
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
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
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对于翠华山,李世民有着特殊的感情,此前,贞观二十一年(647)四月,他命人重建太和宫,改名翠微宫,笼山为苑,列台观其中。他似乎和这翠华山之间有一种宿缘。最终,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在寝殿含风殿辞世。此时,他的继承人太子李治心中除了悲伤,还在惦记着感业寺中一个姓武的女子。
继位的唐高宗李治,把玄奘安置在大慈恩寺中译经。在李治心中,大慈恩寺和大雁塔是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灵魂寄寓的场所。而他居住的大明宫,“北据高岗,南望爽垲,视终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窥”。再登临高出平地十五米的含元殿,透过宫殿的门楣,穿越丹凤门的鸱尾,一直往南,李治可以清晰地看见“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的大慈恩寺,以及寺中“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的大慈恩寺浮屠。
龙朔三年(663),李治偕皇后武则天入住尚未完工的大明宫,自此,大明宫取代太极宫,成为大唐帝国两百四十余年内政和外交的中枢。
此后数百年间,无数道大唐帝国的政令自灯火通明的大明宫发出,影响着一个帝国的脉搏。唐朝皇帝威望最高的时候,大量的突厥人内附,突厥王族成为大唐最勇猛的将军;波斯萨珊王朝(Sassanid Empire)末代的两位波斯王都希望借助唐朝的力量复国,最终终老在长安;大量的遣唐使来自新罗和日本;而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人亦来定居,散落于从敦煌到广州的大唐帝国城市。
国子监中有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最具热忱的是日本人,其中有些像今日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在中国居留达几十年,有的终生为唐官,深埋大唐。而更多的人回国之后,对日本的文化有了具体的贡献,很多方面仿照唐制:都城设计建造完全模仿长安,从铜币的设计到妇女的发髻,从室内的布置到围棋、茶道、诗词都参照大唐的时尚。从此之后,后世出土的日本文物深具中国色彩。那个时候,初次来长安的人都充满了陌生感,踏进这座大城市的每个访客无不感到惊诧,大开眼界,长安的瑰丽和宫殿的雄壮,已经超越了想象极限。这些外来的人们为长安城的狂放情趣、繁华市井而目炫神迷。他们向往,畏缩,好奇,慌张……有着各种反应,百态毕现。
2
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中,东方各地的财富也经由陆路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大唐的土地上──或车装,或驼载,或马运,或驴驮。伟大的丝绸之路是唐朝通往中亚的重要商道,它沿着戈壁、荒漠的边缘,穿越唐朝西北边疆地区,最后一直可以抵达撒马尔罕(Samarkand)、波斯和叙利亚。从玉门关向西,有两条道路可供行人选择,这是两条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要经过流沙、戈壁和荒漠,还要面临极度的寒冷或酷热。
唐贞观九年(635)十一月,来自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国(Sogdians)的使臣由撒马尔罕再次来到长安,粟特人的足迹遍布丝绸之路经过的一切地方,从东海之畔的扬州,到沐浴在地中海阳光下的拜占庭(Byzantium)。他们中最著名的不是商人,而是一位“柘羯”(武士)。他是一个胖子,擅长跳胡旋舞。这个叫安禄山的粟特胖子,与唐朝美人杨玉环有着一种暧昧的关系,后来他还把杨玉环的丈夫李隆基从长安赶到了成都。历史上把这段往事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起因,是一个皇帝艺术家的“黄昏恋”。
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武惠妃病重,唐玄宗李隆基决定去骊山过冬时,第一次遇见杨玉环。只是皇家一次例行的谒见,却让一个五十多岁的皇帝和二十岁出头的儿媳订下了山盟海誓。
至德二年(757),在数千名精骑的簇拥下,从成都准备返回长安的“太上皇”李隆基取道凤翔东行。约莫走了三天,来到了咸阳兴平的马嵬驿,他铭心刻骨、昼思夜想的地方。驿站犹在,佛舍犹在,梨树犹在,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玄宗之后近半个世纪,元和元年(806),三十五岁的周至县县尉白居易作了一首叙事诗《长恨歌》,以极富想象力的笔调,描写唐明皇终夜不眠,看着宫前萤火虫飞来飞去,阶下落叶也无心找人打扫的情景。这样的忧恨缠绵,只会越陷越深,非人世间任何因素能舒慰。这首《长恨歌》也随之流传千古。但奇怪的是,当时在位的唐宪宗竟然默许了白居易写皇家爱情的行为。当时长安歌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伎哉”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这个皇帝和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宫廷舞蹈家之间的爱情,终止在了马嵬坡,一个很小的地方,在陕西省咸阳市代管的县级市兴平市西北十公里的土原上。而他们的爱情开始于长安东边骊山一处叫“华清池”的皇家园林。骊山是历代皇家的行宫,一个很教人不安分的地方,周幽王曾经在那里烽火戏诸侯。李隆基最爱的华清池,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侧,东距西安三十公里。当旅游者乘火车或汽车前往临潼参观骊山及华清池时,应先注意四周黄褐色的泥土,黄仁宇先生曾经说,这种泥土与美国田纳西州一带耕地的土壤相似,它是中国历史展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第一章 唐人的世界
疆域
士族
文官系统
服制与丝绸
低下阶层唐人
水果
交通与送别
雅言及旅居者
中日第一战
▲第二章 夜宴
宫廷宴席
进士宴
艺术家李隆基
艺人
士人的夜宴
狎妓
杜秋娘
仕女宴及烧尾宴
饮酒
夜禁
▲第三章 从扬州到长安
扬州梦
扬州瘦马
扬州到长安
东都洛阳
益州成都
广州港
杭州
坊市
商业社会
▲第四章 胡人的唐
西市
突厥人
时尚
萨珊波斯
胡商与宝物
胡姬
西出阳关
王玄策
怛罗斯之战
国际化的气场
▲第五章 帝国时代的庄园
乡里
律令
税与兵役
四时
庄园与别业
奴婢与豪强
儿童
▲第六章 女人在她们的时代
三个女人
窦皇后
长孙皇后
女人的胸部
丰满与苗条
上官婉儿
女冠
职业与妆容
寡妇
宫女
▲第七章 少年游
少年心事
二十七岁
书与剑
游侠
从军
薛仁贵
爱情
▲第八章 未能皈依的寺庙
法门寺往事
长安的寺庙
终南山
胡寺
雕塑
印度僧人
遥远的踪迹
▲第九章 最后的长安
人间之都
春天的慵懒
坊事
时间的流转
帝国的冬天
想象的碎片
身份的焦虑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