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王朝起于夏。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为大禹。大禹因治水而使夏部落兴起,受舜禅让继帝位,成为华夏众部落的首领。大禹时期,禅让制依然存在,故大禹在临终前,并不想将帝位传给其子启,而欲传给皋陶,可惜皋陶还没来得及接受大禹的禅让,就先大禹而去了。大禹见皋陶之子伯益亦品德出众,便起了让伯益接续帝位的念头,遂派人请伯益出山。
伯益在大禹治水的浩大工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伯益还辅佐大禹开垦荒地,教育民众在地势低洼之地种植水稻,发明了凿井技术。在政治方面,伯益建议大禹以恩威并举的策略应对叛乱的三苗族,大禹接受了他的提议,放弃武力征伐的策略,实行文教德治,终使三苗归顺。
另外,据说伯益在跟随大禹治水时,非常关注治水队伍经过的山川和水道,以及遇到的奇花异草、奇灵怪兽、异俗趣事,无一不仔细记录下来,成了后来《山海经》的素材。此外,伯益还有一项能力,这项能力成了部落后人崛起的机会,那就是畜牧。
伯益有这等功劳,大禹令其继承了少昊的赢姓,当了东夷(在今山东日照一带)部落联盟的首领。赢姓虽最早可追溯到少昊,但若要从血缘角度来说,则应归于伯益一族,所以秦后人都以赢姓伯益为祖。
伯益为示谦虚,躲入了乡野,以拒大禹的好意。而大禹的儿子启并不满意父亲的安排,因此趁着大禹病危之际直接将王位接了过来,开启了古代中国“家天下”的传统。 启继承了禹的王位,遂在钩台宴请各地部落联盟首领。一个名为有扈氏的部族,因为启破坏了禅让制的传统,所以拒绝出席钩台之会。启毫不迟疑地亮出了他的兵器,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大败,族众从此沦为牧奴。
夏启借这场战争向天下人表明:天下归启,禅让制已经成为历史。这种行为传到了伯益的耳朵里,伯益就继位问题向启递交了挑战书。因此,夏启集结军队,往东夷之地进发,以应战伯益。最终这场战争以伯益的失败告终。贏人失利后,其中一支仍然留在现山东地区,而另一支则渡过淮河往南发展,还有一支则选择西行。
伯益有一个玄孙名费昌,继承了伯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在费昌即位之时,夏朝正处于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当政之时。夏桀是个暴君,于是费昌叛离了夏朝,归顺了商。后来,在商汤的领导下,费昌在鸣条大败夏桀。贏姓的这个分支因此“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后到了中潘这个人时,商王命他保卫西垂之地。
商朝到了商纣王时期,内宫里酒池肉林,政治上宠信佞臣。佞臣中有一人名叫恶来,他是中涌的孙子,也就是伯益、费昌的后人。在纣王这里,天下再次易主,周朝开始谱写它的历史。而与先祖费昌不同,恶来终因其“助纣为虐”的恶名随同纣王一起死去了。
知识库
皋陶:偃姓,皋氏,名繇,字庭坚,少昊之墟(今山东曲阜)人,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一职,以正直闻名天下。相传皋陶构建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后世尊其为“中国司法鼻祖”。
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