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地理学思想史:专论和专史
0.00     定价 ¥ 8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1219
  • 作      者:
    潘玉君,武友德,汤茂林,孙俊,等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荐购
内容介绍
  《地理学思想史:专论和专史》各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第二两章,主要从地理学发展史的痕迹中找寻地理学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中所涉及的因素在思想史上的表现。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章,主要是对地理学史编史方法论的考察,史料来源于中外具有代表性地理学史史料,其中特别论及语境论编史方法论和科学社会史方法论的代表作。第七章至十一章是该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这些章节关心的是当代地理学发展的总体特征。其中,第七章对地理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影响作了一项回顾,试图说明地理学在理性(狭义)与人文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意义;第八章对当代地理学公众问题的一个讨论,梳理了一些达成地理学学术与公众之间张力的行为措施;第九章集中分析“地理学定律”争论的不同知识背景,其中主要的争论差异来源于争论双方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差异;第十章关注中国当代地理学范式的流变;第十一章集中分析当代地理学发展战略讨论中的不同知识背景。
展开
精彩书摘
  《地理学思想史:专论和专史》:
  推动地理学进化和发展的各种要素和动因构成了地理学发展的动力系统。由于科学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科学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但科学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组成科学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又使科学认识本身有了内在活力。因此,科学知识系统与社会环境的外部联系、科学系统诸要素的内部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考察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确信,地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包括地理环境、人类或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科学共同体和大地理学家的作用等(潘玉君,2001a)。
  一地理环境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空间系统,而对不同地域而言,其有不同的特征,这便决定了对地理学的不同的认识,在人类社会早期,即古代地理学时期最显著,如我国和古希腊地理学的比较。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但在先秦时期,还是以黄河流域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西部是丛山峻岭和万里荒漠,北部是辽阔的荒漠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则是大海。凡此,在当时却构成了界线明确的天然屏障,是人们视野的极限。在这种特定的封闭型的内陆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中国”居天下之中心(如《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而其周围则被视为“天末遐荒”的思想。
  中国独创性地发展了自己的古文化。在地理学的思想方面孕育了地平大地观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图式观念。此外,在这一特定的封闭型的内陆地理环境中,由于视野所及是苍茫的天空、辽阔的大地,以及活动于天、地之间的芸芸人群,于是又很自然地孕育了天一地一人系统观及相互关系观念。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巴尔干半岛南部及爱琴海中诸岛和东岸一带地区,而巴尔干半岛的西面是爱奥尼安海,所以古希腊并无明确的天然疆界。散布在爱琴海中的1400多座大小不等的岛屿,被称为海上的“桥墩”。岛与岛之间的海域被称为“道”,为古希腊人的海上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爱琴海西岸的小亚细亚一带又是欧、亚、非三洲的交汇点,使古希腊人的视野更为辽阔。在这一特定的开放型的海洋地理环境中,古希腊人创造的文化中还吸收了相邻地区如古埃及、巴比伦等更古的东方文化。在地理学方面,重要的是孕育了球形大地观和以宇宙为范围的世界图式观念。
  二人类或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生活、生产和其他需要是地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或形态,奠定或要求着不同阶段的地理学。农牧业社会产生了古代地理学,工商业社会产生了近代地理学,科技和信息社会产生了现代地理学。需要指出,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所决定的地理学发展的同一阶段,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决定的生活、生产和其他需要也存在着地域差异,而这种差异则决定了地理学本身的地域差异。这在古代的中、西方表现得最明显。我国自商代起,农业生产就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农业生产可说是纯依赖大自然所提供的条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和发展了有关气、水、土等方面的自然地理知识。古希腊人“靠海吃海”,生产活动以航海经商和殖民为主。为适应这些方面活动的需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做了气象、气候及海陆成因等的知识积累。还由于航海里程和经商利润的计算,而又奠定了西方地理学的数学传统基础。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地理学发展的模式、动力与趋势
第一节 地理学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地理学的发展动力
第三节 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地理学的整体观念

第2章 试论人文地理学思想史的范式
第一节 现状趋势
第二节 理论预设:统一、动力和角度
第三节 基本内容:四项研究的系统综合
第四节 关键问题:系统化与整体化

第3章 地理学史研究范式的转型:科学论与知识论
第一节 科学论地理学史的由来及局限
第二节 知识论地理学史的兴起与叙事模式
第三节 两种编史范式的比较

第4章 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思想的要义
第一节 地理学史引人历史语境主义方法论的必要
第二节 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思想的渊源
第三节 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思想的要义
第四节 历史语境主义的转型地理学研究及其启示

第5章 约翰斯顿与地理科学社会学述评
第一节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中的科学社会学
第二节 地理学史或思想史中的科学社会学视角

第6章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理路与方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意义及考察路径
第三节 地理学知识和学科体系的建构
第四节 思想史研究与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特质的揭示
第五节 国内外地理学编史方法的比较
第六节 关于中国地理学传统流变的讨论

第7章 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地理学人文传统的复兴
第一节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前史
第二节 置换知识论
第三节 复兴地理学研究的人文传统

第8章 地理学科学普及中的行为分析
第一节 地理学公众认同的行为因素
第二节 悖论与出路

第9章 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及其对地理学理论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TFL争论的源起及其背景
第二节 TFL之争与地理学早期争论的关联
第三节 TFL之争与地理学理论建设焦点
第四节 TFL之争与“维度一尺度一地域”关系体系

第10章 二十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地理学研究范式的特征与发展
第一节 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含义与意义
第二节 地理学研究范式及认识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第11章 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探讨:基于中美两国当代地理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UCP》的编撰背景
第二节 对地理科学的建构的评论
第三节 “宽度”与“深度”
第四节 中国的地理科学建设
第五节 当代地理学发展的战略特征

附录 地理学通史:世界
第一节 世界古代地理学时期
第二节 世界近代地理学时期
第三节 世界现代地理学时期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