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源”丛书既迫根溯源,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又正本清源,还历史和文化以本来面目,研究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立场和新时代使命,深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凝聚磅礴力量。
导论部分为同源互补:儒家和道家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结论为儒道共生互补: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具体可分为十章,包括礼乐文化、融德入礼、溯本正源、重德远神、天道人道、观德达数、儒道交融、魏晋风度、圣贤气象、中西相遇。本书对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全面介绍的同时,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探究和延伸,对儒道文化进行新的解读,既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贡献,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盛行、虚无主义阴魂不散的今天,我们只有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根本与精神命脉,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能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西方工商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另外,在全球的视域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 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表达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利、和谐发展。其儒家根源就 是“民胞物与”,其道家根源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即君子热爱亲人,进而施仁德于百姓;施仁德于百姓,进而爱惜万物。更可贵的是,中华文化重视家庭和谐,“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关注现世,靠自身勤劳奋斗去创造现世的幸福,使它避免了与其他宗教的冲突, 反而成了它们的调解者。在历史上,无论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都在中国与儒家、道家文化达到了和平共荣的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所说:“ 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可以以中华文化来调节世界上的宗教纷争和冲突,为人类的和平和万物的生存作出贡献,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