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儒道同源
0.00     定价 ¥ 4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9107655
  • 作      者:
    谭明冉,等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化三源”丛书既迫根溯源,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又正本清源,还历史和文化以本来面目,研究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立场和新时代使命,深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凝聚磅礴力量。


展开
作者简介
  谭明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道家、儒家与宋明理学,清代哲学及中西文化交流,解释学和进化论伦理学。曾发表过多篇文章,取得多项成果,代表性文章有:《庄子王夫之逍遥观之异同》《王夫之<庄子解>中的天人关系》《二十世纪大陆道家研究综述》《外在规范与道德意识自觉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庄子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他对儒家和道家皆有精深的研究,其着作在海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
内容介绍

导论部分为同源互补:儒家和道家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结论为儒道共生互补: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具体可分为十章,包括礼乐文化、融德入礼、溯本正源、重德远神、天道人道、观德达数、儒道交融、魏晋风度、圣贤气象、中西相遇。本书对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全面介绍的同时,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探究和延伸,对儒道文化进行新的解读,既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贡献,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盛行、虚无主义阴魂不散的今天,我们只有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根本与精神命脉,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能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西方工商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另外,在全球的视域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 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表达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利、和谐发展。其儒家根源就 是“民胞物与”,其道家根源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即君子热爱亲人,进而施仁德于百姓;施仁德于百姓,进而爱惜万物。更可贵的是,中华文化重视家庭和谐,“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关注现世,靠自身勤劳奋斗去创造现世的幸福,使它避免了与其他宗教的冲突, 反而成了它们的调解者。在历史上,无论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都在中国与儒家、道家文化达到了和平共荣的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所说:“ 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可以以中华文化来调节世界上的宗教纷争和冲突,为人类的和平和万物的生存作出贡献,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

展开
目录
总 序 / 001
 
导 论 同源互补:儒家和道家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 / 001
 
第一章 礼乐文化:儒家和道家的共同源头 / 008
一、儒道之分野 / 010
二、老子与孔子 / 016
三、承继与异同 / 023
四、理想及原型 / 029
五、结论 / 034
 
第二章 融德入礼:周公对礼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 036
一、礼的起源 / 037
二、为什么说周公制礼作乐 / 046
三、周公的德礼改造对老子和孔子之影响 / 054
 
第三章 溯本正源:儒道的史官远源 / 068
一、诸子是否出于王官 / 070
二、民国学者对儒家、道家渊源的探讨 / 074
三、巫、祝、史之分化 / 078
四、巫与王之关系 / 087
 
第四章 重德远神:儒道二家天道论的形成 / 097
一、帝 / 098
二、天 / 104
三、配天 / 109
四、天之演化 / 119
五、命 / 126
 
第五章 天道人道:儒道二家的不同关怀 / 137
一、道、天道和人道 / 138
二、生之为性与化性起伪 / 149
 
第六章 观德达数:孔老对《周易》的不同解读 / 161
一、《周易》与先秦儒家 / 162
二、《周易》与先秦道家 / 174
三、结论 / 188
 
第七章 儒道交融:《孟》《庄》的时代议题 / 190
一、小国寡民 / 194
二、至仁无亲 / 196
三、性与故 / 199
四、心与气 / 204
 
第八章 魏晋风度:循名教还是任自然 / 214
一、汉代的儒家教化 / 214
二、由清议到清谈 / 219
三、名教与自然 / 221
四、玄学的衰落和佛教的挑战 / 233
 
第九章 圣贤气象:儒释道的碰撞与融合 / 238
一、佛教的挑战 / 238
二、韩愈李翱的反击 / 243
三、宋明理学的兴起 / 249
四、宋儒对佛教的吸收 / 256
五、宋明理学之衰落 / 261
 
第十章 中西相遇: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重建 / 266
一、中西碰撞 / 267
二、全盘西化 / 269
三、重建中国文化之必要 / 271
四、重建中国哲学之前提 / 274
五、如何重建中国哲学 / 279
结 论 儒道共生互补: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 284
 
后 记 / 29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