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故事·礼仪道德卷》:
诸暨斯宅,斯姓之宅也,是中国斯姓最大聚居地。斯宅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太多的历史人文,太多的风物教化,太多的景致与特色,也有太多的传说和故事。然而追根溯源,斯宅的故事首先从“孝”字开始。
话说三国东吴时期,法律严酷,入狱的人太多了。赤乌元年(238),廷尉史伟于心不忍,见狱中有罪犯服刑太重者,就罪减一等;有非罪者,就可怜他将其释放。这时就有一些奸臣上殿奏本,诬告史廷尉“目无王法,私改刑律”,吴帝孙权龙颜震怒,当场下旨逮捕史伟,将其处以极刑。史家祸从天降,无异于晴天霹雳。正当危急关头,史伟的两个儿子站了出来。史伟长子史从年方十六,幼子史敦年仅十三,兄弟两人联名“泣血上书”,争愿捐躯代父服刑。案件闹大后,孙权的母亲吴国太亲自过问,而且念及史家两子如此孝行,孙权听闻之后也是深受感动,因为孙权也是以孝立身,不禁感叹道:“子愿代父,孝也;兄弟争代,义也。”还禁不住拍案叫绝说:“斯孝子也!”当即下令复查此案,方知史伟忠心为国,便下诏赦罪,将史伟官复原职,并御赐“斯”姓,又旌斯敦为孝义郎。据传,史家改姓还另有一说,吴国有规定,死罪获赦后必须改姓。史伟一时拿不定怎么改,机敏过人的幼子史敦说:“皇上曾曰‘斯孝子也’,‘斯’‘史’同音,今改斯姓,岂不是皇上赐姓吗?”众人皆称妙。总之不管怎么说,从此有了一个新的“斯”姓,斯伟便是开宗之祖,“孝”也成了斯家的文化基因。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斯伟第二十五世孙斯德遂游学于诸暨宋家坞。这宋家坞在小山岙中,山清水秀,风光如画。村中有一户宋姓人家,只生了一个女儿,美丽聪明,勤劳朴实。可是从她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从未说过一句话,父母怀疑她是哑巴,几度请来郎中诊治,无奈郎中们都说不出病因来。怎么办呢?迷茫之下求神问卦,算命先生说“此命怪异,见夫方能开言”。答案令人费解,父母心中暗暗叹息,只怨命运不济。
这一年姑娘18岁,看见门前来了一位年轻书生,忽然开口朝屋内尖声叫道:“母亲快来看,来了一位书生!”深山老林,有人造访已是新鲜,尤其听到女儿第一声叫唤,为娘不胜惊喜,急忙奔了出来。只见女儿两眼一动不动,怔怔地盯着陌生书生。母亲热情地把年轻书生请进屋内,泡茶招待,动问身世。这位青年就是斯德遂,这一年正20岁,家住东阳斯村,略有资产薄田,自幼酷爱文学,更喜爱秀美山川,四方游学不止。这一天刚好来到与东阳接壤的诸暨东南山区,见天色已晚,便顺着一缕炊烟,踏进了鸟语花香的宋家坞。谁知宋姑娘一见如故,全无少女腼腆之色,却是话语滔滔不绝,好像要把积存十几年的话一下子倒个干净。说着说着,两人竟是缠缠绵绵,难舍难分。父母见此情景,不禁心有所悟,莫非算命先生所说“见夫方能开言”就应在今日吗?再说两人果然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青年就做了宋家的上门女婿。后来斯姓子孙繁衍成族,这里就被称作“斯宅”。斯德遂就是诸暨斯氏的始迁之祖,按家谱“铢”字辈排行第四,故称“铢四公”。遵循祖先孝道遗德,铢四公对岳父岳母也是孝顺之至,如同亲生父母一样,因此获得了“孝子公”的美称。历经千百载春秋,孝子公的后代越来越多,很快发展到上林三斯(上斯、中斯、下斯),成为烟火万家的暨阳巨族。在这好山好水之宅,上林斯氏历代秉承先祖荫德,以耕读传家,孝义传世。而斯宅所在之乡即名孝义乡,斯宅斯氏宗祠亦号孝义堂,祠堂门上还有一方巨匾,镶有“忠孝名宗”四个鎏金大字。
转眼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上林斯氏第二十二世孙斯钯,号肃斋,下有七子三十孙之众,因为有两个孙子官拜太守,故被诰封斯钯中宪大夫。老人家享寿97岁,皓首齐眉,子孙孝顺万分。晚年时由诸孙按日轮派供膳,家家争先恐后,那是山珍海味无美不备,时鲜果蔬应有尽有。但是享用日久,老人家未免口觉腻味,反倒思念起清淡饮食。恰逢第五孙斯汝行自山西平阳知府任上返乡省亲,就在轮值供膳之日,别出心裁地改换了菜谱,增添了三道诸暨山乡的家常之菜:荤豆腐、线粉和素面。妙处就在于菜的主料均是就地取材,精选本地特产冬笋、香蕈、金针、木耳之类纯天然珍品为佐料,然后精心烹调而成。尤其是将这三道新菜盛于三只金镶彩绘的大海碗内,色香味分外诱人。老人家逐一品尝之下,顿觉异香馥郁,当场夸为人间美味,赞不绝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