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文化的江山01 文化中国的来源
0.00     定价 ¥ 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703559
  • 作      者:
    刘刚,李冬君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40岁时开始构思“文化中国”的概念,50岁完成初稿,再经10年打磨沉淀,最终扩展成12册体系完整的著作,100多万字,1000余幅图片,中国大陆学者伉俪刘刚、李冬君,重新梳理从《山海经》时代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史,发现了一座“文化的江山”,以毕生积累,以一家之言,献给当代中国人的一套充满独到见解和新意的中国史。

 

1.“文化中国”史观:

“文化中国”史观是一个创新的提法,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带来新鲜的视角和无限可能。“文化中国”是和“王朝中国”不同甚至对立的方法,历来写史,多以王朝为本位,以宫廷政治和帝王权谋为主线,被王朝史观牵引进王朝中国的历史。王朝中国不过历史表象,文化中国才是历史本体。摆脱二十五史里的王朝中国,深入文化江山的本体,重读中国历史,发现一座丰富的文化的江山。

 

2.思想者的见解:

作者刘刚和李冬君夫妇都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专攻思想史,思想史家的背景和训练,让他们的表达不拘泥于成见,不局限于考据,重视贯通式的哲学思辨,善于独立思考带来的新鲜见解,《文化的江山》系列不是为了普及一般知识,而是充满真知灼见。

 

3.诗性的文笔:

作者写作文笔受王国维影响较大,推崇《人间词话》的诗性表达,因此本系列诗性和审美的写作技巧贯穿始终;不用成语,不用晦涩的理论,专注于历史现场和原始文本解读;古典白话,回归本土性的汉语写作。

 

4.全球史的视野,多学科的融合:

只就中国历史谈中国,已经不适合今天的时代,作者把“文化中国”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下考察,结合了地理、考古、艺术、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智识,创造了许多通透的观点。

 

5.一套建立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国读本:

    “文化自信”不是空喊口号,根本上是建立在对“文化中国”的理解和认同上,还没有一部作品像《文化的江山》这样如此系统和鲜活地挖掘出文化中国的巨大价值的,这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在重新定义中国,中国如何面对世界时,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研读的文化中国读本。

 

6.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事物到底是什么?

几千年来,我们已经习惯用王朝来定义中国,以为王朝就是中国。久而久之,忘了到底何为“中国”。《文化的江山》追问中国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不间断地延续至今的,从文化基因讲中国历史,探寻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7.将东西方放在同一个时间轴上,打通中国与世界的文明图景。

    本书不仅站在当下民族国家的立场上,更漂洋过海,以全球化的天下观来读历史,以哲学的思辨、诗性的语言和浪漫的想象来写历史,图文相辅,互为呼应。如作者考察中国的史前文明时,同样关注古希腊、西亚两河流域、古埃及的文明进展,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发现诸多文明形态之间的关联,打通了中国与世界的文明图景。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刚

自由写作者,独立学术人,以市场经济安身,在文化江山立命。主要著作:《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自由的款式》《中国近代的财与兵》《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回到古典世界》(以上均与李冬君合著),《中国史诗》。

 

李冬君

历史学博士,独立学者,主要著作:《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乡愁的天际线》《思想者的产业》(合著)《载舟覆舟:中国古代治乱的经济史考察》(合著),译著:《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叶隐闻书》。《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国家人文历史》《新京报》等媒体专栏作家。


展开
内容介绍

公元前4000—前2500年,彩陶和玉器时代,孕育出文化中国。8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开启,为整个亚欧大陆带来了一个长达三四千年的温暖时代。8000—6000年前,是中国《山海经》的神话传说时代,当与考古和艺术资料结合考察时,河姆渡的伊甸园、史前闽越人的生活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而6000—4000年前北方的彩陶文化和南方的玉文化,经由良渚人从东南到西北的扩散,构建了一个良渚化世界,这就是一个以玉作为核心的礼制文明和审美国度——文化中国。这是文化中国的源头。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第一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

 

第三辑: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与东洋夹击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展开
精彩书评

重读中国历史,就是以文化个体性对中国历史进行价值重估和本体重建。

——刘泽华(1935-2018),历史学家

 

历史是民族和国家的支柱与灵魂,不能有丝毫失忆。祈望国人重读中国历史。

——来新夏(1923-2014),历史学家

 

王朝总是短暂和灰色的,而文化则永恒而常青。超*王朝视角,把中国历史放到江山中,以诗性之眼,去品读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文化的江山》这套书的立意与全球文明史视野都值得点赞。而其大胆阐释,让人吃了一惊又一惊,却又不乏令人眼前一亮之处。捧读此书,不能不感叹作者的独到思维与优美文字相碰撞而产生的魔力。

——许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开辟出五千年中华文化与历史研究的独特视野!着眼于文化的江山,就能够超*朝代更替,发现中华文明的另一番天地!概览先民衣食住行之需的诸项发明,纵论革故鼎新的深邃哲理,透视生产与生活要素的进化态势,才可以产生有分量的历史把握。

——王振耀,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中国有两部历史,一部以二十四史为代表,那是政治史、王朝史。一部是存在方式丰富的文化史。长期以来,文化总被忽略,一直在边缘状态存活。这不公平!试问,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唐朝重要还是唐诗重要?于是,作者发愤要为中国文化鸣不平,一部散文诗般的大作就这样诞生了。全书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浪漫、诗性、审美的一面,结构富有思辨特色,行文大开大阖,文字灵动飞扬,感人肺腑。以诗话体写史,在学界是难得一见的创新突破,会获得热烈响应。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刚和李冬君的这套《文化的江山》是一部史诗,既是史又是诗。他俩诗意地栖居于历史,却让我强烈地感到现实,让我透过王朝的中国看到我们的文化中国,看到中国的文化的江山。文化的“江山”不是“化石”,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江”是流动的,“山”也是运动的,它们是那样的源远流长,让我们遥想各种未来。

——周实,《书屋》杂志原主编

 

《文化的江山》是一部关于文化中国的史诗。作者的个性、才思和当下少有的健全自信的史观在书中有酣畅的表达,不少史论可圈可点,关于历史和人格、人生气象的吟诵,融激情、清明的理性于一体,举重若轻。这是在我国家文明再造之严重时刻的历史启示录,既是向文明中国致敬,又是教化当代中国,对当代社会生活和知识生产机制的教训。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珍藏的书。

——余世存,学者、自由作家,《非常道》作者

 

半世纪来个人著史之壮举。史学功力深厚而不显山露水,史识冷峻超迈而多有精彩议论,行文似轻松随意而言必有据。亦诗亦论亦散文,有思有情有文采。不拉主义张大旗而自成一家,不引重言做帮衬而自有境界。

——单正平,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文学评论家

 

作者的思维是富于张力的,突破了一般史家拘谨内敛的心态,力求以自由的心态写自由的时代,许多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的江山》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浪漫、诗性、审美的一面,结构富于特色,行文大开大合,特别是文字灵动飞扬,感人肺腑,因此是一部对国人,特别是对青少年传播祖国传统文化的力作。

——胡长明,《书屋》杂志执行主编

 

面向文化江山,王朝徒成阴影;求索个体意志,民族无复幻影。这是一部风格突出的历史长卷,诗史互证,思辩勃发。

——周泽雄,独立学者,自由作家,主要著作《知识分子的笔墨事功》

 

这部“文化的江山”系列,不是帝王的江山,而是我们每个普通中国人心中的江山,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江山,信仰的江山,文化的江山,牵动每个人乡愁的江山。

这套书不是对帝王的意义,而是普通人的意义。

我只希望学生读中国史,不论走到哪里,拥有中国心,做中国人。

——王洋,上海市曹杨二中 校长 

 

作者跟着中国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走,跟着江山美人走,行进于美烟丽云、智山仁水、礼门义路之间,为美丽文化而代言,浓笔书写了一个个思想者的名字,一座座文化的山,一片片诗的土地,一条条歌的河流,写出了一个文化的中国、思想的中国,一个具有书卷气的中国,一个具有丝玉气质、青铜体魄、虎虎生气的文化的中国。

——胡松涛,军旅作家

 

很羡慕这样琴瑟相合的作者伉俪,能够合作出如此佳作,读史角度颇为娴雅,是另一种重要的史学注脚。

——豆瓣读者

 

看到谈墨家思想,谈韩非和嬴政的思想、关系,真是通透精约。

——豆瓣读者

 

作者本来想到域外求存在,“乘槎浮于海”,但当他们从历史中选择了文化的江山后便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感谢这对学术夫妇给善良的人们带来一种享受,一种期待。所以,这书很治愈啊。

——豆瓣读者

 

历史也可以如此诗意。

——豆瓣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梦想的光源——来自仰韶文化的彩陶之光

有一个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盆,人面和鱼优美地合在一起。

人面在做梦,鱼游入人梦里。那近似几何图形般的平面构图,仅以圆和三角形,还有一些直线,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仰韶文化里才有的西安半坡人做梦的表情,令我们产生《一千零一夜》式的联想:从前有个王子,长得很英俊,却喜欢幻想,人们称他为“梦想家”……可彩陶盆里的这位“梦想家”,他是一位王子吗?他似乎面朝大海。

这件陶器,名为“盆”,实为一瓮棺的棺盖。瓮棺内,有一儿童,或为王子。也许,半坡人尚未有我们今天的生死分别心,他们将死者葬于瓮棺内,以盆为盖,埋入土中。

死者入瓮,做梦,陶盆里那人面鱼,展示了幸福的半坡人如何做梦。

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个对称的人面来,人面,是圆圆的。头顶上,三角形发髻高耸,如船上的帆。额之彩,漆黑如夜,右为半弧,留一弯白,如新月当空。眼细而平,鼻挺且直,两耳旁,有两条小鱼游来,仿佛在说:我带着梦想,来奔赴你的召唤了。嘴边,分置两鱼,似与王子密语:在那儿,幸运,你所梦想的幸运,将会开出美丽的花朵。两个人面之间,还有两条鱼相对而游,鱼身挂满了斜方格鱼鳞,鱼头呈三角形,而鱼眼则是圆的。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说,现代人的梦也许就是这样:我望见孩子尸体躺卧的房间发出一些光芒,也许是一支蜡烛掉在了孩子的身上,也许是蜡烛烧着了我的孩子。看来现代人对梦想缺少自信,如此忐忑,是因为他们过分看重尸体,把梦想放在尸体上,而非对灵魂抱有希望。所以,那梦想,就像在蜡烛上跳动的火苗,一边跳动,一边发出微弱的光,来将孩儿那昏暗的尸体照亮,可又怕那不确定的火苗,一不小心,就跌落在他们孩子的尸体上。

照亮梦想,要有光。不光现代人这样看,仰韶文化中主持葬礼的那些半坡人,也是这样想的,但他们却用了不同的眼光,对于光明,各有其不同的看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人在瓮中,可谓漆黑一团,现代人所谓的“光明”,必要以外在的光源,来照亮自己早已睁开的双眼。而史前人,或称原始人,则自有灵感,自有其照亮万物的内在性的光源,那是灵魂放出的梦想的光,而彩陶,便是那梦想的闪烁之光,将泥土的文明样式照亮。

瓮棺,用彩陶制成,那彩陶本身就含有光。那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不是来自天空普照四方的光。不是那种光学意义上的物质之光,也不是由此而引申出来的神学意义上的信仰之光,而是另外一种光,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以土为体、以水火为用的万物一体和万物有灵的光。就陶的物理属性而言,它包含了火的泥土,是人的梦想通过火光显灵于泥土,是人以冶炼的方式而非以加工的方式第一次尝试成为造物主。

石器时代,不管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都是人对自然物的石头进行外部加工,差异在于加工的程度,是打制,还是磨制。打制要粗糙一些,而磨制显然更为精致,但从一个大的体系上来看,都属于对自然界的既定之物的外部加工,而陶器,则是人类对自然物的泥土,用水和火两种元素,主要是火,从内部进行改造,把土改造为陶,完全属于人造。试想那时的制陶者,真是用火如神,不光用火照明,还懂得用火改变物质的属性。

于是,陶器时代来临,制陶者就是造物者。可造物,首先要有一座窑,形如苍穹,造物者能像神一样自由用火、自如控温的窑,有如神主宰苍穹一般,他主宰着自己的窑。《山海经》里有一篇开窑的神话,据说,天神打架,打得地陷天塌,人类遭殃了,人类始祖女娲跑来拯救,她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炼石补天。炼石就得开窑,她用窑火炼出五色石,那应该就是一块块彩陶砖,天空跟她的窑一样,也是用石头砌的,窑破了,用石头补,天破了,当然也可以用石头补,这大概就是神话思维里经常使用的类比原理吧。

女娲在中国神话里做到的,夏娃在西方做不到,因为西方文明从来就没有赋予夏娃造物与拯救的身份,而女娲则是中国陶器时代的女神,尤其是彩陶时代的女神。

除了补天,女娲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值得一提,那就是造人。据说是“抟土造人”,我们知道,但凡以泥土造物,皆为陶器,均以窑成,故女娲造人,亦以制陶为原型,先要在窑火中炼成陶人,再向陶人吹入生命的气息,使得陶人成为人。

人类陶器时代,始于约一万年前。中国的陶器起源,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这里出土了一只约一万年前的陶罐,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而西方陶器时代,则定位于西亚两河流域,发掘的最早陶器距今约八千年,也就是说,当仙人洞人用陶罐煮肉吃的时候,西亚两河流域陶器文明的这把火尚未点燃,而中国陶器文化,已从仙人洞文化那只陶罐,进到了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盆,再进入《山海经》女神的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耸立于神话之巅。

以此为背景,来看那半坡彩陶瓮棺,这时,我们就会发现,那瓮棺遍体皆为光源,何曾有丝毫的黑暗?宛如梦中的灵魂之眼,汲取天堂的光源,梦想因之呈现。

这光,居幽冥之中,在梦想之上,不似油浮于水、天覆于地,从外面来覆盖,来照亮,而是人自身的内在性生长所发出的光芒。它源于自我,不必向太阳借光,它用自我的光将自身照亮,使万物之灵从工具化的人向着个体灵魂开始了精神性的成长。

从梦想到思想,从灵性到理性,从原始神话艺术到轴心期的古典哲学,人类在经历工具化成长的同时,也开启了精神性成长的历程。工具化的帝国兴衰未已,人类精神性的成长突破帝国的屏蔽发出理性的光芒。这光,源于自我,又在我之上,它创造了我,但归根结底,我是自我的创作,个体灵魂终于成熟了!灵魂不死,它不但要超越肉身,外化出一条通往神的永恒存在之路,还要让个体灵魂获得一种世俗性的社会化的存在形式。

从万物之灵到个体灵魂,这条路很长,人类行走了上万年。从全新世开始,从仙人洞人走到仰韶人,直到现在,其间,最美妙的是,大暖期出现了!其中最温暖的时期,出现在约八千年至四千五百年前,在中国大约持续了三千五百年。假如人类文明真的有过一个黄金时代,那一定就是这个时代。那时,人与人之间,没有等级和阶级的分别,没有家族、民族和国家的分野,自由、平等、博爱,这有史以来一切乌托邦和理想国的愿景,就在那时出现了真正的源头,唯有在那个时候,这些人类的理想,才被人自然而然地享有。

那时的天空何等慷慨,尽情地挥洒阳光雨露,使万物茁壮成长;那时的大地何等富饶,人行于天下,各取所需,应有尽有。我们现在所处的地球,有一条巨大的沙漠带,从东北往西南倾斜,顺着中国北部大漠,经由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穿越阿拉伯沙漠群,而与撒哈拉大沙漠相连。然而,这一横亘亚、非二洲的沙漠带,极度干旱的内陆瀚海,那时可是绿色的。从撒哈拉到中国西域,是一条贯穿了大半个地球表面的几乎无限伸展着的绿洲,从热带到寒带,温暖加速了文明的动脉。那时的东西方就在这条绿洲带上来往,开辟出一条物质文明的道路——彩陶之路,随之而来的精神文明的样式——神话开始萌芽。在神话中,人类所有文明都起源于天上,我们头顶上的天空,就在那时被刚觉醒的个体灵魂的光芒照亮。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文明全新世与《山海经》世界

01·梦想的光源——来自仰韶文化的彩陶之光

02·灵的根据地——来自红山文化的石灵之光

03·走向全新人——文明视野下的全新世

04·创造性进化——《山海经》是全新世的文明曙光

05·彩陶新世界——史前那一次文艺复兴

06·史前东西方——从中国到希腊

07·文明大分野——两个伊甸园及其文明分化

08·神性的超越——在神话与历史的连接处

09·人体化的龙——真龙天子的《山海经》原型

10·会死的上帝——绝地天通是为国家起源设立门户

11·昆仑的外延——表达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山系

12·昆仑出海口——《山海经》里那只连山的瓯

13·刳木大航海——史前航海人的一个文明标志

 

第二章 河姆渡猜想

01·寻找伊甸园——有关伊甸园的东方想象

02·黑头人传奇——指向“东方”的伊甸园

03·东方人之初——河姆渡人的幸福指数

04·思想不经济——河姆渡人的灵性思维

05·文明不古国——河姆渡人没赶上文明古国的头班车

06·禁果的意蕴——文明在试错中进化的代价

07·该隐后遗症——国家便是伊甸园里的那个禁果

 

第三章 良渚化世界

01·两种太阳神——神的统一性和唯一性

02·土贡的国家——从良渚文化看国家起源

03·符号的契约——汉字共同体的由来

04·玉制的国家——玉器时代的良渚化国家起源

05·文明的刺客——史前也有革命的海派文化

06·国民身份证——玉的三权合一及其财富属性

07·史前玉石路——良渚化道路的来路与去路

08·良渚化世界——良渚人是文化中国的播种机

09·审美的国度——以玉的审美属性表达国家理想

10·文明摇篮地——国家起源的地理条件

11·农牧大合唱——农牧分界线上的皇城台

 

第四章 最早的中国——文化中国

01·最早的中国——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谈起

02·考古的目标——要把文化中国找出来

03·何必寻五帝——孔子从来不说炎黄事

04·玉的国民性——史前那一条玉文化的路线

05·文化大联合——文邑就是文化中国的原型

06·治水的源头——治水社会的那位原君

07·文明的初心——东方专制主义来源于青铜文化

08·社会的由来——社稷比社会重要的家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