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源 三代文明一本通》:
汉字的雏形——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已有约30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商代的一种占卜祭祀文字,之所以把这些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是因为古人认为其能通神。灵龟为中国古代守护四方的四神之一,即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北方之神玄武就是灵龟的化身。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很多事情都不能得到合理解释,于是古人就制造出一套原始宗教系统,有什么事都靠占卜来决定,要通过灵媒来沟通人神,通晓天意。远古的三皇五帝每决定重大之事都得进行占卜,商人更是迷信不已。商人信鬼神,天天卜,遇事卜,大事小事都要卜,他们一般把龟壳或兽骨取来,用凿子将它们打几个凹槽,然后拿火在打的凹槽下一烧,龟壳或兽骨的表面就出现了裂纹,巫师们根据这些裂纹预测吉凶祸福。因为他们不管什么事都要占卜,所以留下了很多占卜的记录,这些占卜纪录被青铜刀或玉刀刻在龟壳或兽骨之上,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甲骨文。
自1899年王懿荣鉴定和购藏甲骨文以来,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了十几万片甲骨,关于这一数字,学术界尚有争议。
甲骨文作为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构造已堪称完备。甲骨文中最多的是象形文字,少数是形状和音结合而成的会意字。甲骨文多是用刀刻成的,少数是用毛笔书写。用刀刻成的甲骨文,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为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从书法角度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诸要素;从用笔角度来看,殷商时期刻工运刀如用笔,表现出书法的某些用笔特征。
因为有用墨或朱砂写成的甲骨文,表明这个时期已有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甲骨文的形体或长或短,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书写,疏密错落、变化丰富,已具备最初的章法形式。甲骨文的结字既有重心稳定、搭配匀当的对称美,又有一字多种结构的变化美,以及复杂组合而呈现出的多样统一性,其方圆结合、开合有度,表现出原始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因刀不同于笔,刻时不易圆转,直线较多,所以甲骨文的形态以方折为主,表现出瘦劲、峻挺的特征。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因此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有刍、羌、仆、奚、妾等,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高妣某、妣某、母某、子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等,并设置了监狱。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商代社会性质有很大帮助。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邻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进献的物品主要有人、马、牛、羊、象、龟等。
知识链接
甲骨常识
甲骨,通常指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及人的肩胛骨。
使用甲骨进行占卜,要先取材、锯削、刮磨,再用工具在甲骨上钻出圆窝,在圆窝旁凿出凹槽,此过程称为钻、凿。然后用火灼烧甲骨,根据甲骨裂纹判断凶吉。目 前出土的甲骨已有十几万片,相关的研究有释读文字、卜法文例分析、分期断代研究和社会历史考证等。一般研究的步骤是整理、缀合、墨拓、分类、分期、著录、释读和综合研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