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研发补贴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0.00     定价 ¥ 68.00
通辽市图书馆
  • ISBN:
    9787524302520
  • 作      者:
    王海绒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海绒,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企业创新、社会网络、道德情绪。在《科研管理》、《管理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教授《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组织领导力》、《心理与行为研究方法》等课程。
展开
内容介绍
  研发补贴政策是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政策手段,《研发补贴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旨在对研发补贴分配环节及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考察。结合社会网络嵌入与制度嵌入的视角,基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网络伙伴获取研发补贴的经验是企业政策学习的重要来源,有助于企业获取研发补贴。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和遵循的主导逻辑调节了网络伙伴的影响。此外,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的激励效应,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改善企业对补贴资源的利用效率。《研发补贴政策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为分析转型经济背景下研发补贴的分配过程和评估政策效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深化了我们对宏观产业政策向微观企业行为传导过程的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论
  当前,全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科学探索在各个领域向纵深拓展,颠覆性的技术不断涌现。全球创新版图的加速重构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的重大调整,进而改变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和核心战略。反观国内发展形势,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由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综观国内外的局势,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制高点和国家转型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如何有效提升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是政策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大命题。
  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中,企业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直接资助、税收优惠、贴息贷款、政府采购、政府风险投资基金等一系列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其中研发补贴被视为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有效利用研发补贴等政府创新政策引导和激励微观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一直是政府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重点关注且持续探索的课题之一。
  第一节 现实背景
  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而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效率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培育和提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微观基础。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企业创新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国家通过推出各种类型的企业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企业从事研发创新活动的积极性。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6.2%的企业开展了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而到了2020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36.7%,拥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9.4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3.6%,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研发和创新活动中去。从创新活动的投入来看,来自企业部门的研发资金投入规模逐年增加。1995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有40%是来自企业部门的投资,而到了2022年各类企业部门研发经费投资为238.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上升到77.6%,对全国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7%。从创新活动的产出来看,来自企业部门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已从1999年的3490件和462件,增加到2019年的89.9万件和26.8万件。在2020年被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有60.9%是企业产生的,而在1999年这一比例仅有27.4%(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然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强大潜力还未充分释放,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仍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在:第一,从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情况来看,尽管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稳步提升,从2016年的0.94%提高到2022年的1.39%,但与其他创新型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巩固。第二,从企业对研发资金的分配来看,企业研发多投向试验发展活动,而投向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则很少。以2016年数据为例,我国企业执行的研发费用中有96.75%被投入试验发展活动中,仅有3.25%的经费被用于科学研究,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企业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研发人员的比例较低,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创新及专利产业化转化的最大障碍之一。根据2008~2015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数据,企业研发机构中博士的比例不足2%,而硕士的比例也只有10%左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第四,企业专利申请授权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是质量并不高。我国企业申请的专利中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占比较低。例如,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19年我国企业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占28.6%,实用新型占58.4%,外观设计占13.6%。相比之下,2019年日本企业整体专利中有86.1%是发明专利,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比例分别只有1.2%和12.7%(数据来源于WIPO Statistics Database)。总之,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依然面临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紧缺、创新质量欠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宋建波、张海清,2020)。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现实背景 1
第二节 理论背景 4
第三节 理论研究问题与可能的创新点 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5
二、可能的创新点 6
三、研究内容与安排 7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 9
第一节 政府研发补贴政策的文献回顾 9
一、研发补贴的含义 9
二、研发补贴政策的理论基础 11
三、研发补贴政策的有效性评价研究 14
四、企业获取研发补贴的影响因素研究 20
第二节 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的文献回顾 26
一、公司治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7
二、研发补贴、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28
第三节 社会网络理论的文献回顾 29
一、社会网络嵌入的内涵及影响作用 30
二、作为组织间关系的连锁董事网络 34
第四节 制度理论的文献回顾 38
一、制度理论及主要分支 38
二、组织制度理论和组织合法性 38
三、制度基础观 40
四、制度逻辑的视角 41
五、制度理论与社会网络 48
第五节 已有研究的简短评述 50

第三章 企业获取研发补贴的影响因素及效果 54
第一节 研究框架构建 54
一、研发补贴分配环节:政策不确定性与风险 54
二、管理政策不确定:社会网络嵌入和制度嵌入的综合视角 59
三、研发补贴与企业创新:公司治理的视角 61
四、企业间关系网络的研究情境:连锁董事网络 61
五、研究框架小结 62
第二节 研究假设 63
一、网络伙伴的研发补贴经验对企业获取研发补贴的影响 63
二、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67
三、制度逻辑的调节作用 71
四、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81
本章小结 85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88
第一节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88
第二节 连锁董事网络构建 90
第三节 变量测量 90
一、主要变量 90
二、控制变量 95
第四节 计量模型与估计方法 98
一、计量模型与估计方法 98
二、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处理与检验 100
三、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101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 103
第一节 企业获取研发补贴的影响因素 103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03
二、回归分析 103
三、稳健性分析 114
第二节 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139
一、广义精确匹配(CEM)分析 139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144
三、回归分析 144
四、稳健性分析 150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贡献 158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58
一、企业获取研发补贴的影响因素 158
二、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160
第二节 研究贡献 161
一、理论贡献 161
二、实践意义 164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166

参考文献 168

后记 18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