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什么是人格 1
1.1 人格与科学 2
○人格理论从何而来 4
1.2 人格理论观点概览 5
1.2.1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八大取向概述 5
1.2.2 各个理论取向的人格观点是迥然不同的吗 6
1.3 人格心理学简史 6
1.3.1 戏剧与自我展示 6
1.3.2 宗教 8
1.3.3 进化生物学 8
1.3.4 测评 9
1.3.5 现代理论 10
1.4 人格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潜意识、自我、独特性、性别、环境和文化 12
○人格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吗 13
1.5 情境下的人格 13
第2章 人格测量与研究 16
2.1 测量人格 17
2.1.1 信度 18
2.1.2 结构效度 20
2.2 偏差 21
2.3 各种人格测量 23
2.3.1 自我报告测验 24
2.3.2 Q分类测验 25
2.3.3 他人评定 25
2.3.4 生理测量 27
2.3.5 行为观察 28
2.3.6 访谈 29
2.3.7 表达性行为 30
2.3.8 档案分析和传记研究 30
2.3.9 投射测验 32
2.3.10 人口统计学和生活方式信息 33
2.3.11 社交媒体在线网络分析和大数据 34
2.3.12 是否存在一种测量人格的最佳方法 34
2.4 哪些方法无法测量人格 35
2.5 研究设计 36
2.5.1 个案研究 36
2.5.2 相关研究 37
2.5.3 实验研究 37
2.6 人格测验的伦理 38
第3章 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理论 41
3.1 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 42
3.1.1 潜意识和治疗技术 43
3.1.2 心理结构 44
3.2 性心理发展 46
3.2.1 口唇期 47
3.2.2 肛门期 47
3.2.3 生殖器期 48
3.2.4 潜伏期 50
3.2.5 生殖期 50
3.3 男性与女性 51
3.4 防御机制 52
3.4.1 压抑 53
3.4.2 反向形成 55
3.4.3 否认 57
3.4.4 投射 57
3.4.5 替代 58
3.4.6 升华 58
3.4.7 退行 59
3.4.8 合理化 60
3.5 跨文化问题 60
3.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和局限 61
3.7 实验心理学带来的现代发展 63
3.7.1 潜意识情绪和动机 64
3.7.2 自由意志的错觉 64
3.7.3 记忆增强 65
3.7.4 幼事遗忘 66
3.7.5 记忆 67
3.7.6 遗忘症 68
第4章 新精神分析和自我取向的人格理论 71
4.1 卡尔·荣格—自我 72
4.1.1 荣格理论的背景 72
4.1.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73
4.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77
4.2.1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不同点 77
4.2.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77
4.3 卡伦·霍尼—文化和女性心理学 80
4.3.1 反对阴茎妒羡 81
4.3.2 基本焦虑 82
4.3.3 自我 82
4.3.4 神经症性的应对策略 82
4.3.5 霍尼对精神分析的贡献 83
4.4 安娜·弗洛伊德和海因兹·哈特曼—自我论述 83
4.5 客体关系理论 84
4.5.1 玛格丽特·马勒的共生论述 85
4.5.2 梅兰妮·克莱恩和海因茨·科胡特的关系论述 85
4.5.3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 86
4.6 埃里克·埃里克森—人生全程的自我认同和认同危机 87
4.6.1 埃里克森生平 87
4.6.2 自我认同形成和自我危机 87
4.7 自我认同的现代理论观点 91
4.7.1 个人和社会认同 91
4.7.2 目标和人生任务的作用 93
4.7.3 可能自我和追寻有意义的生活 93
第5章 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理论 97
5.1 直接的遗传效应 98
5.1.1 自然选择与功能主义 98
5.1.2 安格曼综合征 99
5.1.3 行为基因组学 99
5.2 气质的遗传效应 100
5.2.1 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冲动性 101
5.2.2 艾森克的神经系统气质模型 101
5.2.3 格雷的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 102
5.2.4 感觉寻求与成瘾倾向 102
5.3 双生子作为数据来源 104
5.3.1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的双生子研究 105
5.3.2 明尼苏达大学的双生子研究 105
5.3.3 教养及非共享环境差异 107
5.3.4 表观遗传学 108
5.3.5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 109
5.4 性别认同与性取向 110
5.4.1 生殖优势 111
5.4.2 激素与经验 112
5.5 生物因素的调节作用 113
5.5.1 环境毒素的作用 113
5.5.2 生理疾病的作用 114
5.5.3 合法与非法药物的作用 115
5.6 环境创设的作用 116
○向性 117
5.7 他人反应的作用 118
○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 118
5.8 社会生物学 119
○灰姑娘效应 120
5.9 达尔文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120
5.9.1 文化、纳粹主义和“优越的种族” 121
5.9.2 人类基因组与优生学 121
第6章 行为主义与学习取向的人格理论 124
6.1 人格的经典条件反射 125
6.1.1 刺激反应的条件化 125
6.1.2 条件反射的行为模式 126
6.1.3 消退过程 126
6.1.4 神经质行为的条件化 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