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日本海军在1887—1941年间各个阶段的发展,涵盖了日本海军从开始建立正规海军到策划对美英等国发动战争这一历史时期的战略变化、战术演进及技术装备更新的具体历程,并对这些战略、战术和技术出现的背景及它们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参考了来自西方与日本的大量史料,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回顾了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五十余年中关于海军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并特别指出了日本海军关于现代战争的错误认识以及它在战备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虽然日本海军已经着手购置足够强大的战舰,并为夜战编组了合适的战斗群,但是如何恰当地部署这些部队以及与白昼决战相关的夜战进行的时机,从1934年开始一直是军令部激烈辩论的问题。1934年发布的《海战要务令》第五个修订版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突出了夜战。该教范特别强调了驱逐舰(水雷)战队充当夜战主力武器的重要性,并认为在夜战中尽量避免使用主力舰,尽管该文件也含糊地提到了海军战列巡洋舰(很快将成为快速战列舰)在击退敌人的警卫部队和“协助友军巡洋舰和水雷战队前进运动”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1934年的《海战要务令》要求在黄昏发动进攻,然后在能见度允许的情况下用所有部队进行夜战,并以次日早上的大决战为高潮。日本海军甚至严肃讨论过“薄暮决战”(黄昏决战)。但到了1935年,日本的夜战条令变得谨慎多了,对主力舰只的夜袭问题不置可否。
无论如何,到1936年时,日本海军很明显已经不再把夜间作战仅仅看作是一场为决战做准备的小规模遭遇战,而是决战前的一场大规模序战。那一年组建了一支规模更大的新部队——“夜战部队”,它也被称为“前进部队”(先遣部队),与第 二舰队大致相当。该部队还将包含所有夜间战斗群,从而第 一和第 二舰队的所有重巡洋舰战队和水雷战队都用上了,并由快速战列舰队提供支援。夜战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突破美国舰队的防卫圈的外环,使水雷战队能够对敌方战列舰队进行主要的鱼雷攻击。在1936年时,对夜战的这种大体设想成为联合舰队年度演习的一项主要内容,当时新改造的快速战列舰“榛名”号和“雾岛”号已经重新加入了联合舰队。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海军军令部在制定夜间作战条令时,设想了几种可能的情况。读者可以通过其中一种情境了解该条令设置的进攻节奏和阶段划分。首先,日本海军认为日军要夜袭敌军主力有3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其一,日军应在日落前发现敌主力部队;其二,日军部队应距离敌主力60千米(约33英里)以内(这样即使敌人试图撤退,日军也能在午夜前追上它们);其三,日军部队应采取任何手段尽可能与敌人保持接触,必要时甚至可以与之发生不分胜负的小规模战斗,以确定其航向和航速。
一旦发现敌人,日军就要停止使用搜索队形,而日军夜战部队指挥官将立即命令所有部队进入预定的位置进行包围,并避免在实施包围的过程中被敌人的掩护部队发现。一旦指挥官确定所有部队均已就位,他将下令鱼雷巡洋舰和除第四战队以外的所有巡洋舰战队进行远距离隐蔽鱼雷射击。130枚几乎不带任何航迹的鱼雷被交错射出,此时向敌人疾驰而去。收到所有部队的射击报告后,指挥官便命令:“拉近距离,准备进攻。”为了防止美国人改变航向,第四巡洋舰战队将分成实力相等的两部分,移动到位置居于末尾的那些敌舰(被日军探照灯和照明弹一直照亮着)的斜后方两侧。随着“全军突击”的命令下达,夜战部队将协同作战,在报告敌军动向的飞机、敌军主力舰上空的降落伞照明弹以及被投放在敌舰航向前方的浮动信号弹的指引下,展开大规模进攻。在“全军突击”令被下达的几分钟内,先前发射的大批鱼雷现在会从两个方向聚拢,并开始发生爆炸,对敌舰船体造成破坏。军令部估计鱼雷的命中率为百分之十五,所以他们坚信20枚左右的鱼雷可以击中军舰的要害,至少10艘处于敌舰队内环的舰艇会被摧毁或受伤。包括第四战队在内的重型巡洋舰,连同快速战列舰此时将向前猛冲,冲进美舰队防卫圈的内环,即使冒牺牲自己的风险也要不遗余力地确保水雷战队的成功。作战的结束阶段,也就是夜间交战的关键时刻,将是水雷战队的攻击(理想情况下将由所有的驱逐舰部队协同实施)。这种攻击将由轻型巡洋舰率领的驱逐舰以传统的“迫近致命攻击”的方式进行,水雷战队会以2000米作为瞄准和射击的标准距离。在起初的攻击之后,水雷战队旗舰将集合正在重新装填的驱逐舰,以发动连续的攻击,直到所有的驱逐舰鱼雷消耗殆尽。
前文所述的整个夜间作战,从初始部署包围阵型到水雷战队作战结束,预计需要3个小时。但军令部也认识到,具体情况可能会大大地改变作战的顺序或时机。虽然在军令部的计划中,这是一场在夜战指挥官严格控制下策划的进攻作战,但如果情况发生变化,军令部希望舰队下属各舰艇指挥官充分利用战斗中可能出现的任何稍纵即逝的机会。
【摘自正文276页—正文278页】
鸣谢
绪言
第一章 创建一支现代海军:1868—1894年
第二章 首战告捷:日本海军战术的演进和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第三章 整军备战:1895—1904年间日本海军的技术和作战条令
第四章 苦尽甘来:日本海军和日俄战争,1904—1905年
第五章 佐藤铁太郎:日本海军战略的矛盾性,1908—1911年
第六章 向“八八舰队”迈进:1905—1922年间日本海军的扩充计划
第七章 “以少胜多”:条约时代到第一次伦敦海军会议时的日本海军,1923—1930年
第八章 “在敌射程外攻击敌人”:第一次伦敦海军会议到条约时代结束时的日本海军,1930—1936年
第九章 空中打击:1920—1941年间的日本海军航空兵
第十章 船坞之战:1937—1941年间的日本海军舰艇建造情况
第十一章 舰队背后:1937—1941年间日本海军的后勤辅助
第十二章 性能参差不齐的武器:1937—1941年间日本海军的潜艇战、反潜战和两栖战能力
第十三章 豪赌:1937—1941年间的日本海军战争计划
第十四章 尾声:对日本海军胜败的反思
附录:旧日本海军著名海军军官生平简介
注释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埃文斯和皮蒂精彩地讲述了日美两国是如何为一场规模宏大的海上战争进行战略规划的。
——爱德华·S. 米勒
《美国陷阱:橙色计划始末》作者
对未来研究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日本海军战略和战术的人们颇有价值——书中论述的许多内容对我和其他依赖英语资料的人来说都是全新的。
——约翰·B. 伦德斯特罗姆
《航母舰队司令:弗兰克·杰克·弗莱彻、美国海军与太平洋战争》作者
一项价值无量的贡献——很难再找到像本书一样汇集如此之多信息的著作。
——乔恩·墨田哲郎
马里兰大学历史系教授
皮蒂和埃文斯的研究给我们在海军条令司令部的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灵感。
——詹姆斯·约翰·特里顿
美国海军条令司令部前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