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文集(第六卷 报告文学·散文)》:
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连续做了两次大手术,一是食道癌,二是膀胱肿瘤,都很成功。这里只提提后一病例。去年黄文篇从福建回来,看见一个住院的老人,六十九岁,肚皮上插一根导尿管。患者整日漏尿,觉也没法睡,非常痛苦,要求割治。这样大的年纪,开刀实在是冒风险。不为他割治,心里却又实在不安。黄文篇请示党委以后,吸取第一次大手术的经验,又查找了中外各种资料,做了周密的准备,提出以直肠代膀胱的医疗方案,终于为患者解除了痛苦。老人早已痊愈出院,每五个小时便尿一次,可以正常生活了。
三次大手术的成功,在这个设备简陋的医院里引起极大的震动。前边说过,某些高级大夫不情愿到小医院,很怕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些低级大夫也不情愿,以为没有专家则无所师法。这样的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正如261医院说的:“不怕医院小,就怕志气小;不怕条件差,就怕干部差;不怕困难多,就怕方向错。”这是充满革命气概的哲学概括。
不安心的安心了,不团结的团结了。一位大夫激动地说:“条件不好也大有可为,我宁愿和黄主任一起干一辈子!”老大夫很喜欢同他合作,因为他一切想得周到,能体贴人。新大夫喜欢同他合作,因为他很放手。照黄文篇自己的说法,是放手不放眼睛,他常让新大夫做主术,自己当助手,在旁边指点和讲解,只在必要的时候才插手。这是培养新人的好方法。
一心牵挂患者
黄文篇回家吃饭休息,心里总不落实。住院患者会有什么变化?急诊室里是否又来了急症患者?各科有没有紧急的事情需要帮助?有时候看书,字里行间也似乎出现病人的面孔。只有泡在医院里,他才如鱼得水,心安理得。他已经养成一种习惯,要是工余散步,走着走着就到医院来了。好像有一根牢固的线,一头拴在病床上,一头拴在他心上,一时一刻都在牵动他。每天上班下班,他总是绕一个弯,从急诊室门前过一下。如果有急症,他一定走进来看看,用着他就出谋划策,或者插一手。说来似乎奇巧,他常常碰到服务的对象。
一天下班以后,他在阅览室看报纸。听说五官科有气管切开,想这一定是急救手术,报纸也无心看了,急忙跑进手术室,看到一阵慌乱的景象。患者是个少年,呼吸已经堵塞三分钟,憋得全身发紫了。原来他染上白喉,呼吸窒塞是由于“伪膜”脱落。年轻的大夫早已心慌意乱,再迟延一会儿,患者就难以挽救了。黄文篇连忙走上来,嘴对着嘴,吹落了伪膜,又连续吹了十多口气,病人这才转危为安。谁都知道,白喉是急性传染病,而医生的习惯是爱洁的。为什么他不避传染,不嫌肮脏?患者的生命为重,个人的安全为轻,这种嘴对嘴的急救,黄文篇不只干过一次。这里要强调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提倡这种方法。一般地说,医生都不爱插手别科的事,干好了似乎是抢功,干不好又落埋怨。黄文篇却不是这样想。各科只是技术上的分工,病人却是有机的整体,为了医疗的利益,他从来是不避嫌疑的。
去年冬天他从福建回来,到家是下午六点。搭了五天五夜的火车,只觉得浑身发软,歪在床上,可是心里那条线又在牵引他。信步来到医院各处走走,看见手术室的灯是亮的。他想也许有什么要帮忙的吧?进了手术室,一眼看见一对鼓得像金鱼似的眼睛。患者是一个七岁的小孩,不知怎么吞下一个手电筒的小灯泡,正好卡在气管里,由于呼吸困难,憋得眼球凸出来了。这时气管已经切开,不幸灯泡很滑,随着呼吸一上一下,怎么也钳不出来。医生急得满头大汗,失去必要的镇静。黄文篇沉思片刻,急忙走上去,一下就拿出来了。沉着产生机智。他是趁灯泡因呼吸而上动的时候,灵巧地钳住了它的。
这样的事不可胜记。患者互相传说:“一见黄主任就觉得自己的病有救了。”又说:“技术过硬,态度还好,碰上他就放心。”群众信任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人,这种感情是很自然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