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书传家:南捕厅甘家
甘熙宅第位于南捕厅,是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多进穿堂式晚清私人住宅。它建成于清嘉庆四年(1799)春,相传是甘熙之父甘福始建,取名“友恭堂”,后经甘熙续建并形成后日之规模,俗称“九十九间半”。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作为南京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时称“甘熙宅第”。1995年4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熙宅第规制齐整,地域宽广,整个建筑群的砖雕门额、花厅、绣楼等基本保存完好。门前的楹联“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以及大厅中悬挂的“友恭堂”匾额、“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堂联,很好地概括了它的历史和主人的精神境界。甘家堂号“友恭”,意即兄友弟恭、相亲相爱及以诗书教子孙,以孝义传家政。友恭堂,既是家族议事、接待宾客、节庆祭祀、婚丧活动的场所,更是甘氏家族精神所在: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以“友恭”为家训,产生凝聚力,使得家族和睦。
甘家祖先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丞相甘茂,其后甘宁、甘卓等都为战功显赫的名将。东晋时甘氏的封地在南京南郊的小丹阳,称于湖。明代末年甘氏迁至南京城,因经商致富。金陵甘氏是南京最古老的土著,是南京人的骄傲。 甘福:藏书在于“用”
甘熙宅第有一座藏书楼名为“津逮楼”,由甘福所建,仿造天一阁式样,上下各三楹。“津逮”二字语出《水经注》,“津逮”亦作“津达”,常用来比喻为学的门径。
甘福(1768—1834),字德基,号梦六,又号保彝,官至按察司经历衔。他惜老怜贫,乐善好施,在民间享有很好的口碑。自甘福之后,家族中的辈分皆以“火、土、金、水、木”为序,取五行相生之道。甘福有子二,甘煦(1792一1863)及甘熙(1797—1852)。
甘福编有《津逮楼书目》18卷。他曾在诗中写道:“吴山越水几遨游,四十年来费苦搜。插架非徒供秘玩,研经愿与企前修。香薰芸简频收拾,夜熟兰膏细校雠。从此老怀堪告慰,左图右史复何求。”道出了藏书在于“用”的理念。
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叙述了父亲收集图书和建设津逮楼的经过:“家大人性嗜书,往来吴越间,遍搜善本,积至十余万卷,于宅之东筑津逮楼以藏之。……家大人四十年间勤加搜访,宝若珠玑,悉为传经而计,并亲定训约:‘至亲密友不得私自借出下楼,愿就读者听,违者以家法治。’后之子孙可忘所自来耶。”津逮楼落成时,在外任职的甘煦作诗祝贺,并表示自己“却愧风尘多废学,归田他日好研求”“烟波一舸乐徜徉,万卷归来手自装”。
甘福去世后,甘煦、甘熙撰《梦六府君(甘福)行述》,追忆父亲在藏书楼读书的情景:“春秋之暇……登楼静坐,浏览群书,见有嘉言懿行,辄手录之,积帙逾五六寸,日保彝斋日记。”
后来,津逮楼由甘熙扩建,藏书量也随之大大增加。道光十五年(1835)六月,甘熙“增筑书舍数楹,兄将各砖嵌诸壁间,颜其屋日‘卅六宋砖之室’”。这些宋砖共有三十六块,是道光五年(1825)甘熙之兄甘煦任安徽太平教谕时,从宝应教谕手中获得的。甘熙对三十六块宋砖一一考证,认为“文字古雅、精神完具者有十四砖”。因为甘熙与曾国藩是同科进士,曾国藩曾经赠给甘熙一副对联:“高楼百尺南朝迹;甓舍一舟北宋砖”,把藏书楼和“卅六宋砖之室”都写了进去。
甘家后人知道古籍善本的价值,因此在1951年变卖旧宅的时候,族人经过商议,一致决定将所收藏的书籍、刻版,连同刻有“津逮楼藏书”字样的柏木书框书籍捐赠给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一来可以告慰祖先,二来有利于读者阅读。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