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茶座(第67辑)》:
我做审稿人的一些经历和心得
从博士第二年开始,我陆续为一些国际期刊和国内知名期刊做审稿人。总体来说,我希望在审稿过程中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来说,我基本按照以下流程要求自己:
首先尽量在收到文章的三天内就看一下文章的主题、摘要、引言第一段和结论。
如果感觉文章贡献太小,或者有贡献但不足以在这个级别的期刊发表,马上就写一篇短的报告给主编,建议拒稿,以节省作者的时间。如果这篇文章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也立即诚实报告主编,并推荐自己认识的这方面的专家代替自己。
如果文章粗看没有问题,就在有时间的时候花半天仔细读一下。如果觉得还是要拒,就写一个一页半左右的报告把明显的问题和语病写下来,交给作者决定是否采纳;如果觉得有修改后发表的可能,就写一篇积极的报告建议修改。举两到三个文章的闪光点向编辑说明为什么文章有刊用的潜力,再列举大约五个左右的实质性意见。在指出每个不满意的地方的同时务必指出修改的办法是什么,以及达到什么水平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如果文章缺少某方面的结果或稳健性检验,就说“请补充××结果(稳健性检验)”;如果文章的语句过长,就说“请注意写作简洁,每个句子一般不超过××个字”。在第一轮修改尽量少提细节问题,关于个别的语病和图表格式问题一般可以放在第二轮复审再说。
同时,我非常同意《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要求审稿人只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不可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这一点其实有些国际期刊做得相当不好。此外,除了百分之百在数学或逻辑上可以分清对错的观点,我一般尽量避免在文章里说作者的观点是“错的”,如果是观点不同我只会说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理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