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人生》:
儒家文化是引导世人立德立功的学问儒家文化强调修身养性,廉洁奉公,倡导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完美,引导世人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和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理想。
立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大军可以丧失主帅,但一个人不能丢失志向。)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立志和守志的重要性。一个人必须要有志向,并且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孔子的学生——曾参(子)说道:“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要有毅力,因为他承担重任而路程遥远。以实践仁德于天下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能不沉重吗?直到死时方能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能不遥远吗?”曾参在孔子的学生中一向被认为是个性情温和的人,可是这几句话却掷地有声,表现了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执着追求。
修身。儒家在修身律己方面,进一步提出“见贤思齐”的观念。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道德高尚的人,便应当想着向他看齐;看见品质不好的人,便应当自己反省,从他那里吸取教训。)“见贤思齐”现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孔子讲道每天的忧虑:“道德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温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了过失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孔子这里提到的四件事,前两件是道德与学问,他用的是“不”字,表示自己主动性不够,应该增强的是志向。换句话说,修养德行和温习学问,是一个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做到的。而后面两件事他用的是“不能”,表示落实在具体生活中,无论行善或者改过,都是需要特别“努力”的。因为人们比较习惯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一旦发现错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才能够挑战自我,重新出发。
献身。儒家还倡导要敢于为真理(仁)而“舍身存仁”的崇高献身精神。孔子说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而成全仁德。)孔子对于修身律己,以完善人格,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坚定不移。所以他说:“人格能使真理得到弘扬,而不是真理能使人格得到弘扬。”
下面讲一个小故事:楚国大夫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样的人物,子路不知如何回答,便回去向孔子报告。孔子说道:“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孔子他这个人,发愤用功会忘记了吃饭,心境快乐会忘记了忧愁,甚至没有感觉到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罢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孟子把人生修养分为由低到高的六个层次,就是:善、信(真)、美、大、圣、神。首先是善,因为人性本善,是能够向善的。所以人只要真诚面对自己,就是人的善良层次。其次是信(真)。就是自己确实做到了善,实践善心,才能是一个真正的人。接着是完完全全地实践你的善心,做善事(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边做善事,边做恶事),这样称之为充实,叫美。然后,你发出德行的光辉来照耀别人,叫作大(指德行完备之人,怀有赤子之心)。进而发出光辉产生感化别人的力量,称为圣。圣的最后到达“不可知之”的妙境,名之为“神”,称为“天人合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