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次提出全球电影产业发展阶段的时代划分,即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
本书将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概括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全球电影产业的生命周期受到政治、经济、艺术和技术的影响。黄金时代为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后被电视终结。白银时代始于20世纪90年代,受数字经济和全球化推动,被崛起的网络视频终结。青铜时代的全球电影产业面临着技术变革、国际合作、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挑战。
第一章 电影的本质在时代变迁中持续凸显
在学术领域中,对电影本质的深入探索始于 20 世纪初期。在电影诞生之初(19 世纪 90 年代至 20 世纪 20 年代),电影实践和理论重点集中在电影技术方面,如运动图像捕捉、放映技术和剪辑技巧等。在这一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包括: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David Griffith)在叙事技巧上的革新,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兴起,以及以列夫·库里肖夫(Lev Kuleshov)、谢尔盖·M. 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和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等人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理论的发展。蒙太奇学派认为,不同镜头之间的组接可以产生新的关系和意义,具备对照、写意、传情等功能。
20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类型电影在美国占据统治地位,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在大洋彼岸兴起,尝试突破传统的电影叙事形式和类型模式,强调影像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一时期的学术探讨聚焦于电影的艺术本质和镜头语言特点。代表人物如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等。他提出了长镜头美学概念,认为电影是照相的延伸,是对客观真实的再现。电影应该是一个“未经组织”的真实时空,使用长镜头拍摄的完整段落比由蒙太奇组织起来的拼接段落震撼力更强。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学者对电影对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20 世纪中期,学者开始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电影对观众的塑造和影响。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包括英国学者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的电影受众研究、美国学者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的文化研究、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等。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派的思想影响了电影理论研究。让·米特里(Jean Mitry)、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学者开始关注电影中的符号系统、叙事结构和观众的解读过程,对电影语言和符号学分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兰·巴特认为电影是一种“娱乐讲述”,它通过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情感投入,同时,观众会分享和交流对电影的感受和解读,基于此,他提出了电影具有叙事性和集体性的特点。
20 世纪 80 年代,电影理论研究继续深入,特别是在观众研究和接受美学方面。这一时期,随着电视和新兴媒介的普及,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以及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趋势促使电影理论与文化研究、传播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为理解电影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提供了新的视角。劳拉·穆尔维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尤其是她关于“男性凝视”的概念对电影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并持续至今。同时,约翰·费斯克的研究强调了电影与其他媒介形式的相互作用和比较,探讨了大众文化和媒介之间的复杂关系。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对电影理论产生了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注重对电影的权力关系、身份政治和影像符号的批判性解读,探讨其文化属性(特别是电影在大众文化中的定位和作用)和经济属性(娱乐大众的经济收益和文化产业等)。法国学者斯图尔特·霍尔和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awrence Grossberg)等人的理论反思了电影的文化本质、社会意义和影响。
学术界对电影本质的探讨和理论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实验和技术探索到后来的艺术性、符号学分析、观众研究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研究,这些探讨和理论不断丰富了对电影的本质和特性的理解。如今,电影具备技术、艺术、经济等多种属性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我们应从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商业性等多个维度看待电影。
第一节 电影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媒介具有表现性、可塑性、传播性、参与性、社会性等普遍特征。从表现性层面来看,媒介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表达信息和意义,电影通过视听影像、语言、音乐等多种符号语言来传达故事、情感和主题,通过情节展开来向观众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意义。其多种技术手段和声画表现形式可以被塑造和改变,以适应不同的创作目的和价值观表达。创作者可以根据故事需要和艺术追求对画面、音效等进行调度和设计,通过摄影、剪辑、特效等来创造各种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媒介具有传播信息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功能。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具有广泛的观众群体和全球性的传播能力,可以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传递不同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电影在意识形态层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优秀的电影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深思,并对观众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产生影响。电影可以成为社会议题的焦点,影响社会舆论和文化发展。
媒介能够引发观众的参与和互动。电影通过其角色、故事和情节,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观众可以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情感联系,并从中获得情感满足和认知启发。媒介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具有社会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它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探索社会问题,并引起观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经验。
观众之间可以通过观看和讨论电影来建立共同话题和情感联系。
相比电视、音乐、书籍、报纸、广播等其他媒介形式,电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视听体验更强。电影以其大银幕、高清晰度的影像和优质的音效,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视听体验。相比之下,电视在影像大小和音效方面有所限制,音乐主要侧重于听觉体验,书籍和报纸仅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第二,具有时间和节奏性。电影通常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展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具有特定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感。与之相比,电视剧往往会以更长的篇幅和连续性来展现故事,音乐通常通过短暂的曲目或歌曲来表达情感,书籍和报纸可以以更长的篇幅展开故事或论述。第三,受众互动性较强。电影观众通常在一个公共场所(如电影院)中观看电影,与其他观众一起分享体验,形成集体氛围。电视、音乐、书籍和报纸通常是个人或小群体的阅读或听觉体验。
从技术和社会角度来看,近 50 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使电影的特殊性逐渐凸显。2000 年,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使电影制作、传播和展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字化技术使得电影制作更加灵活和高效,可以实现更多的创意和视觉效果。此外,数字化技术还促进了电影的在线传播和流媒体服务的兴起,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影,进一步扩大了电影的受众群体。
2010 年前后,社交媒体的崛起,如海外的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和照片墙(Instagram),中国的微博、微信、抖音,使电影观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变得更加广泛和即时化。观众可以分享观影心得、评论电影,并与其他观众和电影创作者进行直接互动。社交媒体的崛起促进了电影的口碑传播和社群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了电影作为媒介的特殊性。
近年来,虚拟现实(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为电影体验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 VR 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电影故事,与虚拟环境互动。AR 技术则可以将虚拟元素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电影作为媒介的特殊性,扩展了电影的表达和沟通方式。此外,观众对更加包容和反映现实多样性的故事的需求,使电影行业越来越注重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电影内容,制作了更多涉及不同文化、种族、性别和社会议题的电影作品,使电影成为探索和展示不同社会和文化视角的重要媒体。
导 言 从市场视角看全球电影产业一百余年风云
第一章 电影的本质在时代变迁中持续凸显
第一节 电影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二节 电影与影像的同一和分离
第三节 奇观是当代电影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 电影文化符号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第二章 全球电影产业的生命周期
第一节 决定电影产业生命周期的四大要素
第二节 驱动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关键因素
第三章 全球电影产业黄金时代的兴起和终结
第一节 电影是满足大众文化娱乐需求的产品
第二节 全球电影产业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 全球电影产业的黄金时代被电视终结
第四章 数字经济造就的全球电影产业白银时代
第一节 数字技术红利开启全球电影产业的白银时代
第二节 三维立体技术制式电影霸占全球影片票房榜
第三节 全球化的商业组织和投资融资、商业模式的创新
第四节 产业融合促使 IP 盛行于电影产业
第五章 疫情加速网络视频终结全球电影产业白银时代
第一节 网络视频的快速发展终结全球电影产业的白银时代
第二节 新冠疫情带给电影产业的影响
第六章 全球电影产业面临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和融合
第一节 电影产业的全球化和好莱坞的扩张
第二节 电影产业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和融合
第三节 中美在全球电影产业格局中的竞合博弈持续升级
第七章 青铜时代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展望
第一节 青铜时代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青铜时代全球电影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三节 青铜时代助推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