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为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全国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专家,从专业角度解读青少年的近视问题;
2、 97个近视问答,每个都是家长的痛点,简单明了解决所有问题;
3、双色图文,重点知识划线,看着不累,没有任何复杂眼科知识。
家长对孩子的视力问题非常关注,但是面临各种天花乱坠的近视新产品和广告,很容易焦虑,手足无措。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李莉,精选了医生临床上、家长生活场景中,家长问得最多的97个问题,从儿童眼科医生的专业角度答疑解惑,给到解决方案,抚平家长焦虑。
Part 1
关于眼睛,
这些知识应该了解
儿童及青少年视觉发育特点
为了找出孩子视力不良的原因,我们需要先了解孩子的视觉是如何发育的。婴幼儿视觉发育过程主要有三个特点:看到的图像由模糊逐渐变为清晰;色觉由灰暗变为彩色;立体视觉逐步形成,物体视觉由平面变为立体。视觉发育的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从出生至2个月是对单纯和强烈视觉信息的简单反馈阶段,3至6个月进入物体的辨认以及眼球运动的控制阶段,7个月至6岁进入形成立体视觉并精细辨认物体的空间深度阶段。
那么,孩子在出生后不同时期的视力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呢?简单来说,新生儿至出生后1个月视力约为0.05,即可以看到眼前约20厘米远的物体,可以对眼前摆动的手做出反应;3个月时随着头颈部稳定性增强,可以更好地控制眼球运动,形成注视能力和追随运动能力,能够辨识不同的面孔;6个月时能够真正用双眼同时看物体,获得正常的“两眼视觉”,开始发育立体视觉,建立三维空间感,视力约为0.1;1岁左右视力约为0.2;3岁时可以学会查视力表,平均视力达到0.5;4~5岁平均视力为0.6~0.8;6岁以上最低视力达到1.0及以上,平均可以达到0.8以上。
1岁前是婴幼儿视觉发育的黄金期,出生后半年视觉功能发育最快,出生后6个月达到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此后可以形成自由控制眼球精细运动的能力,立体视觉逐步形成,6岁时基本完成视觉功能的发育。因此,家长可以根据婴幼儿早期阶段视物的反应对孩子进行观察和简单的评估,同时建议在孩子出生后6个月时进行第一次视力筛查,便于尽早发现孩子视力异常,进行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另外,视力检查时若发现双眼的屈光度数相差≥1.50D,或双眼矫正视力相差视力表2行及以上,应当警惕单眼弱视的可能性,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眼球有哪些结构
眼是视觉器官,眼球结构决定了我们的眼睛可以接收到外界的光信号并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眼球的体积虽小——成年人眼球为24毫米——但内部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内容物。其中,眼球壁由外层的角膜和巩膜、中层的葡萄膜,以及内层的视网膜组成。为了方便理解,可以把眼球比作一台照相机,从前到后的结构依次是角膜、前房、虹膜(中心为曈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以及后面的视神经等。除此之外,还有附着在眼球周围控制眼球运动的眼外肌等结构。
角膜位于眼球最前端,呈透明圆形,类似照相机的“滤镜”。除了起到保护“镜头”的作用,角膜的透明性决定了光线是否可以穿透角膜进入眼内。除了受本身结构影响,角膜的透明度还依赖于泪液分泌和蒸发的能力等。角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屈光,作为眼屈光系统中屈光力最大的结构,角膜占全眼屈光力的70%。
光线穿过角膜后到达瞳孔。它是我们“黑色眼球”中央的圆形孔洞,由周围虹膜组成,大小可以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正常瞳孔直径平均为3毫米。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帮助眼球进行景深的调节,即光线变强时、注视物体由远及近时,瞳孔缩小,反之瞳孔变大。
光线穿过瞳孔后到达的下一个透明结构是晶状体。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变焦镜头,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形态类似一个透明的双面凸透镜。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体积也在不断变化。它的透明性和屈光力使其成为眼屈光介质重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称其为“变焦镜头”,是由于晶状体可以通过周围睫状肌的收缩和松弛来改变自身厚度,从而让人在注视不同距离的物体时都可以清晰聚焦。晶状体和周围睫状肌共同组成了眼球内的“调焦系统”,各种原因引起的晶状体弹性下降、睫状肌收缩能力减退,都会造成眼的调节能力下降而导致看不清。
玻璃体是位于晶状体后的透明胶体,是眼球内体积最大的结构,占整个眼球内容物的4/5,具有无色透明的性质,也是眼屈光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光线透过玻璃体最后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是位于眼球后部的一层透明薄膜,上面分布致密的血管和神经细胞,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是主要的捕光和光刺激信号处理结构。它将光刺激转化为电刺激信号,通过视神经最终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视皮质),从而产生视觉。
小小的眼球内各个复杂精细的结构共同决定了孩子的视觉质量。如果孩子反馈“视物模糊”或者“视力下降”,家长不能简单地认为配一副眼镜就可以解决,还需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找出根本原因所在。
儿童眼睛的发育规律
眼球各个部分在视觉形成中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眼球结构的正常发育是视觉发育的基础。
新生儿的角膜直径为9~10毫米,1岁以内增长最快,3岁儿童的角膜直径已接近成年人,为11~12毫米。角膜随着年龄增加由厚变薄、曲率由大变小、形态由陡变平。
儿童在出生时,晶状体直径约5毫米,随后由球形逐渐变得扁平化,3岁以内变化最明显。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核越来越大,弹性和透明性也会随之降低。
视网膜上视力最敏锐的部位是黄斑中心凹,主要由视锥细胞组成,该部位发育早于周边视网膜,在儿童大约15个月时发育接近成熟,到4岁时基本成熟。在此期间,随着视锥细胞向中心凹的集中,视觉敏感度也迅速提高。
除此之外,眼球大小也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长。眼球的前后径长度,也就是眼轴的发育可以分为三个生长期:出生时眼轴只有14.5~16.5毫米,在出生6个月内增加3~4毫米,1岁以前可再增加2毫米;2~5岁和5~13岁这两个阶段眼轴增长速度下降,每个阶段的轴向长度增加1~1.4毫米,8岁时眼轴接近成年人水平,为23~24毫米。除去角膜和晶状体的因素,如果眼轴增长速度过快,会直接导致近视度数加深。也就是说,眼轴的长度和增长速度与近视度数关系密切,眼轴可以作为评估近视控制情况的客观指标之一。
儿童出生时眼轴比成年人短,因此出生后随着眼轴逐渐增长,屈光状态由远视向正视转变,直至达到成年人正常水平,这个过程被称为“正视化”。正视化之前的远视屈光度,我们常称之为“生理性远视”或“远视储备”,会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少。若儿童在视力正视化完成前就已经消耗掉远视储备,比如过早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就很容易发展为近视。
那么,如何检测远视储备呢?最准确的测量方法是根据年龄使用不同睫状肌麻痹药物,如1.0%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1.0%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或0.5%复方托呲卡胺滴眼液。在充分麻痹睫状肌的基础上进行验光,以等效球镜度数表示。
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分会发表的《中国学龄儿童眼球远视储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参考区间及相关遗传因素专家共识》,基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儿童青少年调查研究数据,总结出学龄儿童眼轴长度和远视储备的参考范围,以便我们了解不同阶段眼球发育参数,使近视防控有据可依。
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近视问题的严峻性
近年来,儿童及青少年屈光不正导致的视觉功能障碍,及其引发的相关眼部并发症已发展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屈光不正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引起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是近视。据研究表明,到2050年全球近一半人口患有近视,其中近10%为高度近视。目前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近视问题形势非常严峻。2020年,我国儿童及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小学阶段近视率攀升速度较快,从小学一年级的12.9%快速上升至六年级的59.6%。可见幼儿园和小学是我国近视防控重点年龄阶段。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高度近视容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比如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和青光眼等,都是重点防治的致盲性眼病。近几年来,近视呈现发病低龄化趋势,过早过度地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时间不足、过早消耗远视储备等,都导致高度近视高发,同时带来了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后巩膜葡萄肿等高度近视相关眼底并发症的发生,会直接危害视力,甚至致盲,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造成困难。
Part 2
关于近视的
常见问题
问题1
什么是真性近视
具有正常视力的眼睛,即正视眼。而真性近视因为眼轴变长,影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导致视网膜成像不清晰。
我们通常所说的近视,即真性近视,需要通过散瞳验光确诊。在目前的医学水平下,真性近视是无法恢复和根治的,只能进行屈光矫正。
近视不仅是“多戴一副眼镜”这么简单,眼球随着眼轴增长会发生改变,严重者,如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可能继发严重的眼底病变,如黄斑病变、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等,损害视力。
问题2
什么是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从字面看就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近视。假性近视,简而言之,是由于过度调节引起的视疲劳。
眼部调节由睫状肌负责,当睫状肌过度紧张,无法完全松弛时,会导致暂时性的近视。比如连续看近处时间过长可导致调节痉挛,表现为看远处物体不清楚——一种类似近视的假象。因此,不建议仅通过视力低于正常值或者未散瞳验光的结果判断是否近视,这样很可能混淆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
散瞳后验光才能排除调节因素的影响,准确判断是否为真性近视。
如果孩子出现假性近视,可以通过减轻调节的方法使眼睛得到彻底放松,从而恢复视力,如减少近距离用眼、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等。而真性近视则是由于长期用眼不当,导致眼轴变长,无法看清远处的事物,变长的眼轴是不能逆转的。
问题3
什么是眼轴
眼轴指的是眼球的长度,从眼球前表面的角膜到后表面的眼底的距离。一般来讲,近视度数越高,眼轴越长。成年人正常的眼轴长度为23~24毫米。儿童的眼轴是随生长发育逐渐变化的。如果眼轴增长过快,或者超过正常范围,那么很可能就是近视了。
但是否近视不能单独看眼轴一个数据。若把眼球比作一台照相机,角膜是“镜头”,视网膜是“底片”,眼轴是“镜头”到“底片”的距离,也就是“焦距”。“底片”上的成像是否清晰,取决于“镜头”与“焦距”是否匹配,而不是仅由眼轴长度决定。也就是说,对于相同的“镜头”,眼轴过长或过短,“底片”的成像都不会清晰,但如果长眼轴搭配小屈光力的“镜头”,那么“底片”的成像也可以是清晰的。所以仅以一个偏长的眼轴数据,不能直接判定就是近视,需要结合角膜的屈光力,也就是角膜曲率来综合判断。
问题4
导致孩子近视的原因是什么
近视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疾病。导致近视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
首先是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近视属于多因素遗传,如果父母均为高度近视,孩子近视的发生率就相对较高,需要更加注意用眼卫生。
其次是环境因素,也就是用眼习惯。常见的包括用眼环境光线不足或光线不稳,读书、写字用眼距离过近,用眼时间过长,使用电子屏幕时间过长,书本印刷不清,户外活动时间过少,等等。
建议儿童至少半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以便尽早发现视力问题,及时进行干预,避免近视的发生或进展过快。平时增加户外运动时间,这是预防近视发生发展最好的方法。如果有遗传方面的危险因素或不良用眼习惯,则更应重视眼部检查。
问题5
父母近视,孩子一定会近视吗
近视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如果父母有一方是中度或高度近视,那么孩子近视眼的遗传率为27%左右。如果爸爸妈妈都有高度近视,那么孩子近视的遗传率为45%左右。高度近视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遗传的概率非常高。
如果父母是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建议在孩子出生6个月、1岁时,去医院做屈光筛查。通过简单的视力筛查仪,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屈光状态,这样就可以判断孩子是否近视或者有发生近视的趋势,从而提前干预,而且以后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
除了遗传因素,导致近视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有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用眼习惯不好。孩子在婴儿时期,眼轴较短,属于远视状态。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加长,到6~7岁就变成了正视眼。如果眼轴发育过度就会形成单纯性近视眼。在孩子成长时期,虽然眼球的调节能力很强,但如果不正确用眼,还是会近视。
问题6
为什么孩子的同学天天玩游戏不近视,我家孩子却近视了
近视不是由单因素导致的,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判断。
同样天天玩游戏的孩子,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那么患近视的风险也就不同。当孩子的遗传背景存在近视的危险因素时,如父母为高度近视,则患近视的风险高,更需要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否则会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患近视。
问题7
近视度数为什么会加深
首先我们要清楚,矫正不是治疗或者治愈,戴眼镜只是帮助孩子的视力从近视状态回到清晰状态。戴了眼镜后近视度数还会增加,那是因为近视发展了。近视度数加深,不是戴眼镜导致的,而是自身的发育或者用眼过度引起的近视加深或自然增长,尤其是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孩子会更明显。
一般近视度数到成年后才能稳定下来,18岁是重要的分水岭——未成年人近视度数增长相对较快,成年人近视度数增长相对较慢。因为孩子身体仍在发育,并带动眼轴生长,因此孩子的近视度数会呈现一定程度的自然增长。而成年人身体发育已停止,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如果没有好的用眼习惯和采取有效的近视控制手段,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近视度数都有可能加深。
所以戴眼镜并不会加速近视,相反可以控制近视的发展。眼镜的度数要足矫,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将近视度数的加深控制在一定限度以内,是避免高度近视发生的重要环节。如果不戴眼镜,或者长期不换眼镜,那么近视度数增长甚至会更快。
问题8
高度近视的危害有哪些
近视的首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生活上的不便利,同时戴眼镜也给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包括定期更换眼镜,运动时戴框架眼镜不方便,等等。然而,高度近视不同于中低度近视,不仅导致视力下降,还严重影响眼球的结构。高度近视的眼轴通常增长明显,眼球结构会相应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眼底,如脉络膜萎缩、周边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飞蚊症等。另外,高度近视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病的风险都会增高,而且像视网膜脱离或黄斑病变等眼病,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因此,对近视的防控,首先应尽可能推迟近视发生的年龄,减少在成年视力稳定前近视度数加深的时间;在近视发生后,要控制近视加深的速度,避免近视增长过快,发展为高度近视。
问题9
长高的时候,近视也会发展得更快吗
当身体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时,眼球也会生长发育得较快,表现为眼轴增长加速,导致近视度数加深。
当家长发现孩子身高增长较快时,需要密切关注孩子视力和眼轴的变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与此同时,学龄儿童在应对繁重课业时,需注意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保证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
18岁成年后,身体的生长发育基本完成,眼球的发育也同时达到稳定,正常情况下,近视度数就不再加深了。但是病理性近视(眼轴超过26.5毫米)除外。病理性近视不同于普通近视,终生都在不停地发展,并会出现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
环境因素对于近视的影响很大,即使是成年人,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近视仍然会有所发展,所以近视防控需要我们持久关注。
问题10
孩子近视了,以后老了是不是不会得老花眼
近视与老视(俗称“老花眼”)并不冲突。老视是一种自然老化现象,所有人都会出现。老视是由于人眼部晶状体和睫状肌的功能退化,导致眼的调节能力下降,不能看清近处目标。无论是否近视,40岁后基本都会发生老视,表现为看近处模糊,需要戴老花镜才能看清。打个比方,调节功能可以使眼睛的焦点变近变远,就像松紧带可以变长变短,但使用时间长了,松紧带弹性变差,不能缩短到原来的长度,这就相当于老视,调节功能退化了,不能使眼睛聚焦到近处。
老视的度数通常从零度逐渐增长到300度。老视眼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当近视者出现老视时,若近视度数与老视度数相当,看近处时两个度数刚好抵消,可以不用戴老视镜,看远处时仍需要戴近视镜。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