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认知逻辑与新闻传播:信息化时代的生存之道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3836802
  • 作      者:
    刘亚晶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哈姆雷特》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我则认为,对于芸芸众生而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choice only”,即生死不过是一个选择,而“How to choose”(如何选择),才真正是个question(问题)。

比如,在某次大学生辩论赛上有一个经典的辩题:人生应该轰轰烈烈还是应该平平淡淡?

一方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另一方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辩论赛上各有各的观点,辨得激烈,热闹而有趣。可是,人生不是辩论赛,对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言,不能以辩论的输赢来决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有人的真实选择才能决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选择看似很容易,但是当面对真实人生的不确定性时,如何选择或许比登天还难。

比如,一个翩翩少年,遇到一个颜值、家世、才情俱佳的女子,追还是不追?《诗经》中不是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吗?然而,如果让他同时面对一个极其诱人的商业机会但前提是放弃这位女子,鱼和熊掌,他又会怎么选择呢?瞻前顾后的人,往往因错失良机而懊悔;奋力一搏的人,又往往因难以承受巨大的代价而感伤。试问,人生可以承受几次这样的错失良机或巨大代价?

一、选择定义人生

人的一生,可以有多少选择?理论上很多,实际上却少得很。比如,早餐是吃面包还是吃油条?你似乎可以随便选,但实际上却不能完全自主。总会有一些人,把吃油条还是吃面包这件事从身体健康到传统文化讲出各种道理,让你觉得不论怎么选好像都是有问题的,即使硬着头皮吃了也会感到惴惴不安,或许第二天就被迫换了一个选择。

就个体生命而言,不论拥有多少自由选择的权利,不论你的选择是心念一动、兴之所至,还是反复推演、深思熟虑,不论选择的结果让你兴奋异常还是黯然神伤,都印证了一个事实:你的一生是一个又一个选择的结果。平平淡淡的人生或者轰轰烈烈的人生,不是辩论的结果,也不是科学设计或者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选择的结果。今天的你是由昨天的选择造就的,明天的你也是由今天的选择造就的。人生就好比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在每一个岔口,你都必须选择一条支路到达下一个岔口,反反复复直到生命的尽头。一路前行,一路选择,所有你经过的路、看过的景,就构成了你全部的人生。至于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值得与否,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

自序《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中,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欲望是人自身的本性,满足欲望是生命存在的本能,思虑谋划以满足欲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智慧。所谓人生,就是人不断变化的各种欲求和试图满足自身欲求的一系列选择。

选择就是人为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的判断和抉择,就是“有所忆而存变,因远慕而处物”的过程,这是人类的智能认知系统最基础的功能。有了这个功能,人类的认知系统就好像是一件精妙的器具,没有这个功能,就只能是一堆碎瓷片。为满足需要而发现资源、获取资源、转化资源,由此形成的为满足从冷暖饥饱到理想信仰之间的各种需要而做出的判断和抉择的集合与行动结果的集合之并集,选择、定义了某一人生内容和人生意义。

二、选择是价值判断的结果

进一步仔细地观察,其实选择就是有关需求的重要性与对应的风险和代价的计算:把不同的预期收益除以可能的风险得出的商数;再把这些商数进行比较,选出同最大商数对应的那个选项。其中的预期收益就是需求的重要程度(假设其为0到9之间),风险则是投入的成本和代价[假设其为1到无穷大(∞)]。这样看来,所谓选择就是把对应的收益和风险,放在价值观的天平上称量一下,选择自己认为风险最小(≥1)和预期收益最大的一种可能(即商数最大)。

理论上,只要把预期收益和风险逐一求商,就可以完美地进行选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收益和风险都是无法精确测量的模糊值。这是因为“人非圣贤”,不具备精准感知需要和预知未来的能力,只能根据既有的经验来大致地评估预期收益和风险。因此,所有的选择都存在不确定性,选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人生也存在不确定性。

计算、权衡风险与收益的这个工具就是价值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这首诗歌诠释了其选择的依据,即自由的重要性高于爱情,爱情的重要性高于生命。这就是一种价值观(即对需求重要性和风险、代价的判断)。

所有的选择都必须借助于甚至完全依赖于价值观。中国有一句非常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名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呢?因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看似风险不大,收益却不小。“唯有读书高”可以说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价值观。甚至,还有许多家长把幼儿园当作自家孩子的人生起跑线。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所以起点一定要高,以为这样就可以一路顺风,人生可以完美收官。其实,且不说上一个好幼儿园或小学,然后一路高分晋级能不能算是高起点,就算是吧,当其走进社会,踏入职场,这个高起点到底价值几何?其实非常不确定。

人生当然可以规划和计算(当然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计算),但是,再完美的规划和精确的计算都不能保证人生的结局,谁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借此达到目标。

当人的感官具备了接收、存储、处理信号能力的时候,就会逐步构建起来一个叫作认知的系统。这个系统一建立,就开始为满足欲求而不停地做出选择。数以千万计的选择,不断地、重复地接受奖励和处罚,如温饱感与饥寒感、欣快感与挫败感、安全感与恐惧感、抑郁感与焦虑感等。由此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反应模式,也就形成了价值观。

价值观的产生,有赖于环境信号和行为反馈。这些信号和反馈的一部分被称为直接经验,即亲身经历的事情,如吃饱饭、不受冻、受表扬、遭训斥、被惩戒等;另一部分被称为间接经验,即通过口传心授而获得的经验,如先贤的箴言、父母的训诫、师长的教诲、伙伴的劝诫、艺术的启发等。

价值观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集合。这个集合越丰富,价值观就越有效能。一个少为人知的事实是: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人生自己能做主,其实是经验在做主,或者说是环境在做主,更常见的情况是别人施加于你的价值观在做主。只是大多数时候,你自己并不确知,或者感觉不明显而已。如果你的选择与环境不相适应,那么结果一定不是你所期望的,即所谓过于超前的选择或者过于落后的选择,其失败的概率常常很大。孙中山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此话就体现了环境与社会整体对于个人选择的毋庸置疑的影响。

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既是信号与反馈的过程,也是奖励与惩罚的过程,但绝对不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过程。价值观的形成是在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作用下,在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个维度上,于个体认知中刻画出来的痕迹,即道家说的一(本质)生二(属性),二生三(维度),三生万物(包括对万物的认知)。即便是巴甫洛夫先生的那条狗,也具有简单的认知能力,同时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具有物质、社会、精神生活的三个维度,甚至或许也具有简单、粗陋的价值观,从而具备“狗生”的一切内容。

人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生命的层次、认知的层次和社会活动的层次。在生命的层次上可以细分为基因遗传的堆积、细胞繁殖的堆积、物质代谢的堆积等。在认知的层次上可以细分为知识经验的堆积、价值判断的堆积、信息传播的堆积等。在社会活动的层次上可以细分为生产劳动的堆积、人际关系的堆积、社会秩序的堆积等。就这样一层一层堆积起来,或者构成一幅美丽的拼图,或者成为一地鸡毛。但不论如何,这样一层一层的堆积物,就是人生全部的内容。地质学家通过岩层样本,可以解读出地质变迁的情形;认知学者通过解读人生的“堆积样本”,就可以阐释人的价值,解读人生的意义。当然,每一个解读者,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人生的每一个层次都对应着人的某种属性:生命的层次对应人的生物属性,认知的层次对应人的认知属性,社会活动的层次对应人的社会属性。这三个属性共同构成了人的整体属性,决定了人生的轨迹和样貌。如果只是把人规定为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忽视了其认知属性,就无法把人类和哺乳动物区别开,所以认知属性是人的一个重要属性。

三、价值判断是认知系统的基本功能

认知是一套精密的智能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单元或者模块,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诸如法律、教育、艺术、科学、政治、信息传播、信仰等知识和经验。具有不同特性和功能的模块组合、连接起来,就构建起复杂的智能系统。

按照一般的定义,人类智能认知系统对外部环境做出辨识、理解、判断和选择的工具,就是价值观。人依据感官和思维器官辨别和理解周围的事物,依据价值观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认知系统的基本功能。若认知系统没有这样的功能,认知就失去了其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恰恰是因为认知系统具有这样的功能,所以人类可以凭借其实现生存与发展,建立起人类文明。

人类的智能认知系统必须与人类的进化相协调,与人类的生活相一致,与人类社会的结构相契合,作为认知系统之自然功能的价值观也必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并日趋复杂。同时,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通过“复合”而成为人类整体的价值观体系,再加上维护体系稳定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社会组织结构与社会管理制度,就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其中,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核心内容。因此,每个生存于这个文明之中的个体所能做出的选择(或者说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必然存在于这个文明范围之内。随着文明的进步、发展、完善,个人可以获得更多的选择自由,却不能超过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限制,除非你生活在穿越小说之中。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在构建人类整体价值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在《新闻的骚动》一书中提出:“新闻如今占据的权力地位,至少等同于信仰曾经享有的位置。”他说:“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当新闻取代宗教,成为我们的核心指导来源和权威经验标准时,社会就进入了现代阶段。”他认为,当今社会,“晨祷变成了早间新闻,晚祷成为晚间报道”。他说:“面对新闻,我们也期盼获得启示,希望能借此分辨善恶,参透苦难,了解人生在世的种种道理。同样,如果我们拒绝参与这项仪式,便也可能被归入异类。”他甚至说:“事实上新闻不但在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受,也在雕刻我们灵魂的状态。”

阿兰·德波顿的观点,从一个方面佐证了笔者的一个观点:新闻传播的终极价值就在于解构和重构从个体价值观到整体价值观之全部的价值观体系,即用“变化的事实”解构旧的价值观,用“变化的事实”重构新的价值观。这就是新闻传播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是对所有人(即社会)的意义。此处的事实两个字应该加上引号,因为它意味着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事实,而不是客观实在的事实。这一点,相信具备传播学常识的人都可以理解。

在大多数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抱着诸如宗教经典、法典律条、道德文章、学术著作这些复杂而庞大的东西做价值判断的,因为那就意味着如果不掌握这些复杂而庞大的东西,人就没有价值观可言了,从而否定了价值观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认知之中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其实,即使是我们认为的那些有认知缺陷、精神异常、智力低下的人也存在哪怕是残缺不全的价值观,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比较实用的价值观体系实际上往往被简化为谚语、格言和警句等常用又实用的工具,本书中把这些称作价值信条。正是这些简练而实用的价值信条,以间接经验灌输的方式,把抽象而庞杂的价值观体系变成人生选择中简单、实用的器具。

人生可以被形象地比喻为由一系列价值信条之石所铺就的路。你遇到一块石板,解读上面的提示(价值信条),并决定是否踏上去,石头下面或许是宝藏,或许是陷阱,只要你做出决定,就会得到奖励或者惩罚,然后你再踏上另一块石板……就这样,你一路走过去,直到没有石板可以踏上去为止(即到达生命的终点),你完成了你的人生——你所选择的人生。

当你面对一个价值信条时,你或者会相信,或者会怀疑。信与不信,也是一种选择。信而行之,或者悖而逆之,都是选择的结果。每一个选择之后,一个新的你诞生,一个旧的你消亡,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如此往复。不停地选择,不停地变化,人生是诸多选择的结果,诸多选择的结果也就是人生。

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诸多价值传播工具,越来越强有力地介入人的每一个价值判断和每一次选择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即将到来的AI(人工智能)的时代,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能帮助我们做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甚至直接代替我们做出选择呢?假设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被AI记录下来,并经由大数据模型算法加以统计分析,然后告诉你,你曾经做出的选择中有百分之多少是利大于弊(或者相反)的,甚至让你相信,机器根据你的人生大数据模型做出的选择更有利于达成你的人生目标,成就你的人生意义,那么你是不是会放弃自主选择的权利,变成被机器或数据操控的“稻草人”呢?那时候,如果大数据告诉你,选择放弃所有的欲望(包括生存的欲望)会让你的人生更有意义,你会选择关掉欲望的电源吗?而彼时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的面貌呢?

不论你是新闻从业者还是新闻传播中的受众,这个界限实际上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在人人拥有麦克风,个个都有话语权的智能化信息时代,你该知道,你选择的事实,你接受的事实,你传播的事实,不仅关乎你的人生,也关乎与你或近或远的他人的命运。大而言之,你说或不说以及怎么说,甚至可以“决定人的生死”。2023年两会期间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防止“按键杀人”,网络暴力导致网民自杀的事件正在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麦克风可以有,话语权要慎用”或将凝聚起网民的共识。

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巨变的时代,新闻传播伦理、新闻传播素养和新闻传播体系的基础性建设,已经上升为人生的重大问题,甚至可以成为与生存同等重要和紧迫的问题。这也正是本书写作的初心和动因。

四、本书试图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人生是选择的结果。人生的丰富、精彩程度与选择的多寡正相关,越多的选择意味着人生越丰富,更多智慧的选择意味着人生更精彩。

第二,选择是价值判断的结果。价值判断的能力与认知系统的性能正相关,即认知系统的性能越强,选择正确的概率就越高,行为的收益就越大。反之,认知系统的性能越弱,选择越模糊,其结果就越具有不确定性。

第三,价值观是选择的工具。价值观的正确性与认知空间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正相关,认知空间结构越丰富、系统越完善,价值观就越正确;反之,认知空间的结构越简单、系统越零碎,价值观就越不正确。

第四,构成认知空间的基本元素是记忆。记忆与经验正相关,经验越丰富,认知空间越复杂;反之,经验越稀少,认知空间也就越单薄。这里的经验,是指人生中所经历过的、在生命和社会活动中获得的全部信号和反馈的集合,包括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以及直接经验和通过信息传播获得的间接经验。

第五,一切人生的问题都与选择直接相关。一切新闻传播的问题都与价值观直接相关。因此,价值观是新闻传播与人生选择的媒介(使两者发生影响的中介物),也是研究人生问题和新闻传播问题的枢纽。把握了这一枢纽,则纲举目张,所有关于人生和新闻传播的问题,就会有一幅清晰且合乎逻辑的思维导图,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生动有趣。

笔者最早开始思考选择与人生的问题时,看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阴卫芝教授的著作《选择的智慧》,这是一部新闻伦理学的著作,新闻伦理或者说新闻职业道德也一直是笔者的主要和重要的工作内容。不论在哪个国家,新闻伦理或者说职业道德问题,都是其新闻工作者组织重要的工作内容。自2009年起,笔者所在的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市记协)联合清华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媒体融合发展的课题研究,新闻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就笔者个人而言,更加看重新闻传播对个体生命的影响,这也吸引着笔者开始有意识地阅读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十多年的积累,使笔者对新闻传播之于价值观,价值观之于选择,选择之于人生等问题,有了一些有趣的想法,自然而然地萌生了写这本书的动机。

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问,无非是对某一事物内部结构的不断深究,对它与周遭事物的关系的条分缕析,对它所处环境以及环境变化的审慎参详。结构即本质,关系即属性,环境即变化。新闻传播学就是这样一个“大模型”,引入或微调其中的变量参数,就可以让这个模型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把人生、社会、文明看作一个模型,来观察和研究新闻传播的价值和规律,把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作为走向精彩人生的桥梁,这是笔者作为一个新闻传播的观察者,一个从事新闻工作28年的新闻事业发展参与者,希望为每一个思考人生意义及新闻传播未来的人,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观察的视角和一点启发、借鉴。

写作之中,笔者尽量回避了复杂冗长的引述、论证过程,那不仅是对笔者,而且是对读者的一种折磨。为此,笔者力求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尽量提供一些轻松而有趣的例证,不是为了说服读者,只是想为读者提供一个有趣的观点,提供一个思考人生的有趣的视角。倘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于笔者而言,善莫大焉。

本书的一些观点和案例借鉴了北京市记协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光明传播学院等新闻院校在2009年至2022年间联合开展的关于媒体融合发展、新闻伦理研究、新闻人才培养、新闻媒体经营、舆情分析与研判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此,向参与课题研究的陈昌凤、宋建武、支庭荣、刘德寰、胡百精、董天策、韩晓宁、阴卫芝、王佳航、陆鹃、殷乐、卜彦芳、姬德强、虞海侠、崔凯、黄金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开
作者简介

刘亚晶,男,曾任北京铁路分局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训。主要研究成果:《夹缝中求生存 竞争中谋发展:北京娱乐信报现象研究》《媒体采编业务规范研究》,并主持编撰出版《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09—2022)、《北京市属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报告》(2018—2020);主持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联合开展的《新闻伦理与采编业务规范研究》《媒体投融资机制研究》《媒体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区块链技术与媒体融合创新研究》《大数据技术与媒体融合创新研究》《智媒视域下的价值传播实现》《媒体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等专题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论述:其一,人生是选择的结果,人生的丰富、精彩程度与选择多寡正相关,越多的选择意味着人生越丰富,更多智慧的选择意味着人生更精彩。其二,选择是价值判断的结果,价值判断的能力与认知系统的性能正相关,即认知系统的性能越强,选择正确的概率就越高,行为的收益越大。其三,价值观是选择的工具,价值观的强弱与认知空间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正相关,认知空间结构越丰富、系统越完善,价值观越强大。其四,构成认知空间的基本元素是记忆,记忆与经验正相关,经验越丰富,认知空间越复杂。其五,一切人生的问题都与选择直接相关。一切新闻传播的问题都与价值观直接相关。因此,价值观是新闻传播与人生选择的媒介(使两者发生影响的中介物),也是研究人生问题和新闻传播问题的枢纽。

   作者围绕上述问题,把人生、社会、文明看作一个坐标系,来观察和研究新闻传播的价值和规律,把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作为走向精彩人生的桥梁,希望能给每一个思考人生意义和新闻传播未来的人,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的视角,和一点启发、借鉴。此书视角独特,视野开阔,赋予新闻传播事业以某种哲学思考。


展开
目录

目录



上篇认知与人生选择

第一章命运即人生选择的空间与边界

第一节人生选择的进化简史

第二节成功学为什么解释不了“命运”

第三节命运是人生选择的边界围成的空间


第二章认知维度决定选择的空间与边界

第一节关于认知的本质

第二节关于认知的结构性

第三节关于认知的系统性

第四节关于认知系统的功能


第三章人生是个体化的认知活动

第一节关于选择的基本定理

第二节价值观是天然的选择工具

第三节价值观的三大技能

第四节价值观与认知空间的关系

第五节认知空间里的人生密码

中篇认知与新闻传播

第四章新闻传播是社会化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

第一节几个需要厘清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认知空间与价值观的属性

第三节价值观传播简史

第四节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第五节新闻传播价值论与舆论场力学模型


第五章新闻伦理是全社会关于新闻传播的必要认知

第一节什么是新闻传播伦理

第二节新闻伦理规范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原因分析

第三节新闻传播伦理是社会福祉的专业表达

第四节新闻传播伦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第六章媒介素养是全社会关于新闻传播的充分认知

第一节信息传播素养是人类社会化生活的基础

第二节新闻传播素养是信息化时代的生存之道

第三节提高新闻传播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第七章新闻传播体系建设是全社会的充要认知

第一节社会传播体系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社会体系建设

下篇认知进化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第八章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考

第一节什么是人工智能

第二节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

第三节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前沿问题

第四节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展望

第五节未来智能媒体的发展前瞻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