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身份认同与个案研究》以“文人”的概念、批评与书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先秦两汉“文人”概念的分析,揭示“文人”与“德”的内在关联,勾勒“文人”概念由指向德行世用到指向文本的粗略线索,阐释由此所衍生的批评方式和原则。从史学、儒学、德行、文艺四个角度切入,结合韩愈、宋濂、王世贞等个案,分析不同视角和立场下的“文人”身份批评,揭示传统观念、身份结构、主体心态在“文人”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挖掘其在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把文学作品视为展现“文人(诗人)”角色的舞台,以别集序中的“文人(诗人)”认同与书写、诗歌中“诗”“诗人”的书写、“余事作诗人”的本意与解读为对象,分析公共空间、私人空间下“文人(诗人)”的两种认同机制,揭示身份与空间互动所带来的阐释学意义。最后,以《荆潭唱和诗序》《文章九命》为例,分析“文人”身份批评与文本逻辑、书写传统的关系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