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编文献部分:重新定义门多萨的 
 
中国形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华大帝国史》的学术价值 
 
第二节《中华大帝国史》研究中的四大议题 
 
一、 重新界定门多萨的想象边界 
 
二、 钩沉他者的文化滤镜:门多萨的阅读与阅读门多萨 
 
 
 
三、 《中华大帝国史》版本考辨:孰为原著善典? 
 
四、 《中华大帝国史》的文化辐射力 
 
五、 《中华大帝国史》研究中的遗留问题 
 
第三节本书展开研究的学术视域与方法论 
 
 
 
 
第二章《中华大帝国史》出版史:孰为善典? 
 
第一节《中华大帝国史》的西班牙语本考辨 
 
一、 《中华大帝国史》的古典西班牙语本考辨 
 
二、 《中华大帝国史》的现当代西班牙语本考辨 
 
第二节《中华大帝国史》英译本考辨 
 
第三节《中华大帝国史》中译本考辨 
 
第三章重新界定门多萨想象与记忆的边界 
 
第一节“意识形态”概念在学术史中的流变 
 
第二节为“乌托邦”正名:空想主义还是想象中的伊甸园? 
 
第三节异国形象类型学设想:在乌托邦和意识形态两极之间 
 
第四节重新定义门多萨的中国形象 
 
 
 
 
第四章晚明器物世界在“他者”视域下的转义与再现 
 
第一节他者凝视下的平民社会:富饶宜居的异邦乐土 
 
一、 晚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理想化再现 
 
二、 晚明沿海市镇生活在他者视域下的乌托邦式重写 
 
第二节理想化重构的背后:“万历中兴”在他者视域下的 
 
诗性再现 
 
一、 晚明乌托邦想象与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同构性 
 
二、 “万历中兴”在他者视域下的历史折射 
 
三、 门多萨对晚明市井生活的理想化改写 
 
第三节门多萨凝视下的官场奢风 
 
一、 富丽堂皇的大明官邸 
 
二、 丰盛的官方宴请 
 
三、 慷慨的官方馈赠 
 
第四节门多萨过度想象的背后:晚明奢风的诗性再现 
 
 
 
第五章晚明政治生活在“他者”视域下的理想化再现 
 
第一节门多萨凝视下的大明平民社会:别处的东方伊甸园 
 
一、 完备的行业规则 
 
二、 人性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三、 先进的城市治理水平 
 
四、 严苛的户籍制度 
 
五、 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二节和谐平民社会的背后:大明社会制度的理想化再现 
 
第三节门多萨想象中的大明吏治 
 
一、 严苛的监察制度与政治清明的社会 
 
二、 开明的科举制与开放的社会上升通道 
 
三、 大明官僚阶层的另一面 
 
第四节先进吏治想象的背后:对前文本的理想化改写 
 
第五节政治清明想象中的纪实性:“急吏缓民”政策的 
 
文学再现 
 
 
 
第六章晚明精神世界在他者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化再现 
 
第一节门多萨的直接神圣化想象 
 
一、 三头神像中的神圣化想象 
 
二、 圣托马斯典故背后的神圣化想象 
 
三、 观音像与圣母像之间的同一化想象 
 
四、 十二圣徒与中国先贤的同源想象 
 
五、 门多萨对大明百姓的神圣化想象 
 
第二节门多萨的间接神圣化想象 
 
一、 虚构有待救赎的他者形象 
 
二、 虚构祭拜魔鬼的他者形象 
 
第三节关于第一编文献部分考据的总结:虚构“物丰神空” 
 
的大明形象 
 
 
 
 
第二编理论部分:门多萨凝视下的中国形象 
 
在欧洲文化记忆中的合法化进程 
 
 
 
 
第七章“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中的遗留问题 
 
第一节“西方的中国形象”是否具有合法性? 
 
 
第二节在“东方主义”“另一种东方主义”和“神圣东方主义” 
 
之间 
 
第三节如何超越单向度的理论危机? 
 
 
 
第八章文化记忆理论的本土化应用 
 
第一节文化记忆理论的谱系学考古 
 
第二节文化记忆的文学性与记忆文本 
 
 
 
第九章神圣化的他者之中国形象在16世纪欧洲视域下 
 
的合法化进程 
 
第一节被遗忘的微观权力:约稿人和资助人对文本的隐形 
 
建构 
 
第二节被忽视的宏观权力语境:反宗教改革运动对文本的 
 
形塑性 
 
 
 
第十章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在16世纪欧洲视域下的 
 
合法化进程 
 
第一节共享的文化记忆:东方仰慕传统的现时化再现 
 
第二节共享的历史编码:资本全球化进程中的“白银帝国” 
 
第三节共享的思想史进程:现代性萌芽的南欧续写 
 
一、 伊拉斯谟和莫尔与16世纪欧洲的现代性进程 
 
二、 门多萨理想化社会制度想象中的现代性 
 
第四节在乌托邦和意识形态之间重构“另一种中国形象” 
 
 
 
第十一章门多萨的“另一种中国形象”对历史进程的 
 
建构性 
 
 
第一节16世纪欧洲视域下的和平提议:《中华大帝国史》对中西 
 
关系进程的贡献 
 
第二节他者的“金蛇王权”想象:《中华大帝国史》对中西翻译史 
 
进程的贡献 
 
 
第三节关于理论部分的总结:“另一种中国形象”的解构与 
 
重构 
 
结论与讨论 
 
参考书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