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新能源观(从战场到市场的国际能源政治)(精)
0.00     定价 ¥ 69.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8661483
  • 作      者:
    作者:赵宏图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资源战争论”流行已久,是时候进行反思了。

  资源能被控制吗?“石油武器”,锋刃已钝?

  能源进口是中国的软肋?中国能够实现能源独立吗?

  新能源不断涌现,如何看待未来能源格局?


展开
作者简介

  赵宏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能源和资源问题研究。目前研究领域也包括气候变化、非传统安全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和能源宪章组织秘书处(布鲁塞尔)等做访问学者。主编及合作撰写有《全球能源大棋局》、《国际战略资源调查》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新能源观》全面分析了全球能源格局与发展趋势,以能源与国际秩序双重视角,揭示中国能源安全与发展的热点问题。

  作者对“资源战争论”“资源争夺论”等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资源只是引发冲突的因素之一,而且资源是无法被控制的,海外投资也不等于控制他国资源,更加不能将能源安全等同于“自给自足”式的能源独立,各国应该建立相互依存的能源观。此外,作者也对页岩气革命、能源与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做出了专业解读和预测。

  作者强调,应该摒弃“战争”“争夺”等看待能源问题的传统视角,重视全球一体化和市场化对全球能源配置与发展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应该实现从能源“战场”到能源“市场”的思路转变,积极融入国际能源秩序,同时进行国内改革,建立能源安全自信。这也是当前中国国内深化改革、国际深化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
精彩书评

  能源的跨国流动如何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中国的能源进口会不会发生有钱买不到的情况?如何分辨西方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的精华和糟粕?类似这些问题,本书作者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阅读本书,有利于我们在思考能源与中外关系时,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查道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能源和能源安全是当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当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以后。本书无疑可以丰富我们对能源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认知,为我们答疑解惑。书中论述了许多学术界和思想界长期跟踪研究的国际国内能源问题,同时也为读者指出了更具理性思考的答案。总之,这是一部论述能源安全问题的难得的好作品。

  ——韩文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曾几何时,认为人类为争夺不断枯竭的地球资源而不惜诉诸武力的“战争论”和名目繁多的“阴谋论”充斥全国。这些理论的直接后果是将油气行业认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不仅国内资源和贸易渠道需要国有控制,还需要动用国家力量去搞能源外交,为能源安全而“走出去”,不顾风险地扩大中国公司的“份额油”规模。赵宏图的新作会让我们对此进行反思。在能源资源配置上,“市场”的力量大于“战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手段是建立并维护相互依赖、有效运营的国际和国内贸易市场。

  ——陈新华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


  这本书对能源安全问题的“另一面”进行了认真探讨,关心能源安全问题的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对能源安全问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


展开
精彩书摘

  低价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能源等资源产品在本世纪初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许多人断言我们将告别低价时代。2014 年石油价格暴跌表明,价格并不会永远固定在高价位或低价位,资源价格越来越市场化,价格波动常态化。总体和长期看,资源价格呈相对走低态势。

  邓肯·克拉克认为,石油的历史主要是供应过度和价格低廉的历史。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石油曾经是便宜能源的代名词。1938 年的时候,沙特阿拉伯曾主动提出,愿以500 万美元的价格卖出国内全部石油资源的开采权。26 1973 年的石油危机前夕,廉价石油占据了市场。阿拉伯轻质油1950 年官方价格为每桶2 美元,20 世纪60 年代降至1.8 美元左右,1970 年甚至降到 1.21 美元左右。即使以名义价格计算,价格都比“一战”前期的价格或者20 年代的价格要低得多。27

  长期下来,许多不可再生的商品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价格呈现出下降趋势,即使是反映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已经上升。1900 年以来,锌的价格已经下降了大约一半左右,与此同时全球产量增长了10 倍。铝矿石价格自1900 年以来下降超过一半以上,其全球产量增长了100 倍。28 原材料价格能够反映其稀缺程度,尽管价格近年来有所回升,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实际上都在急剧下降。

  在经济学界,有一个著名的赌约发生在斯坦福大学生态学家埃利希和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家西蒙之间。埃利希认为,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而随着人口和收入增长,世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自然资源的价格会随之上升。商品稀缺将会带来价格上升,而这种上升为全球正在发生的资源枯竭提供了佐证。西蒙却认为,技术的进步能增加这些资源的供给,随着替代品的发现,资源商品的实际价格会下降。即将发生的资源稀缺不过是个神话而已,任何一揽子商品的价格都将会下降。29

  西蒙和埃利希赌的是5 种矿产品10 年之后的价格。1980 年,他们选择了各值200 美元的铜、铬、镍、锡、锰,总价1 000 美元。埃利奇打赌10 年之后, 即到了1990 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矿产品组合的价格总和会上升。相反,西蒙赌这一组合的总价会下降。到期之日,赌输的人得给胜者寄去支票。结果, 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埃利希选择的5 种矿产品都贬值了。贬值幅度从3.5% 到72% 不等。其实,就算不扣除通货膨胀因素,这5 种矿产品的总价值在这10 年里也下降了。结果埃利希赌输了,按约定,他向西蒙寄去了576 美元的支票。

  美国人一直被汽车燃料的价格所困扰,电视、报纸以及网络上总是充斥着汽油价格上涨的报道。甚至在燃油的实际价格持平或者下跌的时候,美国人还是会揪着油价问题不放。汽油的虚价大幅上涨,但是2007 年依通货膨胀做出调整的汽油价格和20 世纪20 年代及40 年代初的价格差不多。1919~1922 年,美国依通货膨胀调整的汽油平均价格为每加仑3 美元,大约90 年后,2007 年8 月, 普通汽油的价格还是每加仑2.78 美元。

  如果把汽油价格作为整辆车花费的一部分,现在比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要低。1975 年,汽油的花费占整辆车花费的33.4%,而到2005 年,该比例降到了18.2%(2004 年为11.6%)。实际上,用于汽油上的花费几乎就是一笔不值一提的杂费,因为汽车的固定费用,也就是保险、驾照、税款以及财务成本自1975 年开始增长了几乎5 倍。30

  市场厌恶短缺,喜欢剩余,当需求抑制供应时市场是平静的,但当供给抑制需求时,市场就变得疯狂。过剩是市场的常态,需求通常限制供给。石油市场是个密闭系统,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组织,采油厂、炼油厂和运输部门很少能随意供给石油。就如同自然界厌恶真空一样,市场不容许有短缺;事实上,市场不会允许短缺变大。因此,市场不停地试图确保总的实际开采、炼制及运输能力(即世界为市场提供石油的能力)超过需求。“市场要求系统的每一个运作阶段都有一定的能力剩余,以满足意料之外的需求剧增。当供给达到能力限制时,过剩的状态将会变成短缺。在这种罕见的状态下,供给限制需求,但随后价格上涨。生产投资也就会变得有利可图,资本就会流向生产领域。或早或晚, 供给将不再是需求的限制因素,短缺被过剩这种神圣的常态所取代”。31

  2008 年上半年,国际商品市场以石油、黄金为代表出现了一轮波澜壮阔的上涨。一个在各主流媒体上频频出现的解释是由于期货市场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存在导致商品市场上高企的价格和巨大的价格波动。茅于轼指出,虽然这个解释很受欢迎,美国一些议员也借此提出应该对期货市场实行进一步管制,但认为期货市场会长期影响现货价格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期货市场不会影响真实的供给和需求。有一种情况,商品期货会短期影响市场的需求,那就是消费者看到未来的期货会涨得比现在还高,就会多买一些先存起来,这也增加了当期的需求,抬高了当期的价格。但这些商品还是要卖给真实的消费者的。归根结底, 商品的价格还是取决于真实的供给和需求。投机者的存在保障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因为一旦有信息影响大家对市场的预期,会很快在期货市场上反映出来,并且可以快速地传递到现货市场,从而使现货市场价格达到均衡。

  2014 年油价暴跌反映经济复苏乏力

  自2014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再度大幅下跌,由每桶100 多美元一度跌至40 多美元。此次油价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世界复苏乏力。1998 年和2008 年的油价暴跌,分别是由东亚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均是在供应相对平稳的情况下由需求主导油价。而这次油价下跌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诱因或大的触发点,由此也导致人们对原因的分析众说纷纭,各种阴谋论也相继出现。

  从供需的角度看,由美国页岩油引领的石油供应的大幅度增加所起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前两次。从需求的角度看,虽然没有发生1998 年和2008 年那样大的经济危机,但经济复苏势头却明显偏弱。和以往不同,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后, 全球经济增长始终未能实现强有力的反弹,全球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下降。特别是,在过去几年作为原材料需求和世界增长主要动力的新兴经济体减速明显, 其能源需求增幅显著下降。其中,过去10 年间需求占世界石油增量一半的中国, 石油增量由2013 年的42 万桶/ 日降至2014 年的约25 万桶/ 日。

  油价上涨的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心,但油价上涨的过程预示着世界经济的相对景气。油价下跌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对世界经济而言绝对是好消息,而如今油价低迷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世界经济低迷的反映。具体而言,油价上涨推动了出口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这些国家境况的巨大改善同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投资和贸易的增长,也促进了替代能源的开发。如今油价下跌对产油国打击较大,对大多数消费国明显利多,同时也将影响产能的增长,刺激需求增加,为未来油价反弹埋下伏笔。如同2008 年前诸多判断如“低油价一去不复返”等难以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一样,当前低油价来临后的一些说法如“油价难以回到历史高位”等也不一定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

  油价不可预测,但可以分析

  相对稳定的油价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期望,但不符合市场和经济规律。150 多年的石油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永恒不变的价格,只有永恒不变的价格波动。国际原油定价机制多年来大体经历了西方石油公司定价(1900~1972 年)、欧佩克定价(1973~1986 年)和期货定价(1986 年至今)的三个阶段,石油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参与者日益多元,油价越来越难以被控制,也越来越难以被人们预测。波动成为日益成熟的国际石油市场的一个常态,我们可以对石油市场进行观察,对油价进行分析和研究,但很难进行准确预测。

  一方面,经济本身是测不准的。测不准定律源于物理学,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1927 年提出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越大。如同自然科学一样,经济学也面临着许多测不准的情况,特别是股市、基金的变动等。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的现实其实就是混乱无序,市场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市场中买入卖出的决策并不是建立在理想的假设基础上,与其说是根据客观数据做出的判断,不如说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的预期。在“测不准”的市场中,能够“测得准”的就是不断的波动,测不准的是波动的幅度和时间。

  另一方面,预测可能会改变结果。如果某预测机构或专家的预测被认为是非常准确的,市场参与者往往会根据其预测进行相应的买进或卖出,从而改变市场走势,使之与预测不相符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预言的自我实现。国际油价是测不准的典型,影响价格的基本原理是市场供求关系,但地缘政治冲突、自然灾害影响以及基金投机炒作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市场供需的变化,国际油价的起落,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本世纪初,能源等资源产品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许多人断言我们将告别低价时代。但随着近来的油价暴跌,各种高油价时代将结束等判断也相继出现。因此,油价不可预测,但可以观察。我们不一定能准确预测具体的价格,但可以判断大概的趋势变化和规律。092 第四章 能源危机:“天灾”与“人祸” 093

  油价是观察世界经济的一扇窗,波动越来越成为油价的常态。在石油供应相对充裕、市场日趋完善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越来越难以被一个国家或集团所控制,油价涨跌越来越与世界经济走势相关。中国应对油价涨跌的措施也应更多地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在当前低油价形势下,宜尽快出台相关价格改善措施,搭建多层次交易平台,完善各类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应对波动成为常态的油价,强化应急反应体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或许比争夺石油定价权更可行、更重要。

  ……


展开
目录

前 言 能源安全不是什么

第一章 “资源枯竭?” ——有限资源的“无限”供给

“资源枯竭论”由来已久

有限资源的“无限”供给

资源储量潜力巨大

需求并非无止境

资源短缺的实质及应对

第二章 “资源战争”: 人类会为资源而战吗?

“资源战争论”日渐流行

历史上的资源战争

国内资源冲突远多于国家间战争

与资源相关的战争不等于资源战争

资源只是引发冲突的因素之一

战争成本越来越高昂

如何解决资源争端

贸易促进和平

第三章 “资源争夺”: 资源控制还是市场竞争?

“资源争夺论”的逻辑

资源能被控制吗?

通过战争和占领无法实现对资源的控制

海外投资不等于控制他国资源

海外投资与能源安全基本无关

海外能源资产为何受青睐

国家间争夺还是企业竞争

跨国石油公司与国有石油公司

第四章 能源危机: “天灾”与“人祸”

150 年油价波动史

第三次能源危机?

石油危机还是政策危机?

价格控制导致供应紧张

高油价是世界经济景气的反映

能源危机与经济危机

国际油价与世界经济

高油价的另外一面

低价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

2014 年油价暴跌反映经济复苏乏力

油价不可预测,但可以分析

第五章 能源安全: “能源独立”还是“相互依赖”?

“能源独立”的由来及演变

人们为何热衷于“能源独立”

美国“能源独立”的实质

美丽但不现实的梦想

国际能源依赖加深

能源安全越来越具全球性

第六章 能源外交: “目的”还是“手段”?

以能源为手段的外交

以能源为目的的外交

围绕能源竞争与合作展开的外交

多边能源外交与国际能源治理

当前主要国际能源机制

中国能源外交的现状及特点

中国多边能源合作:在路上

实质性参与国际能源治理迫切性上升

第七章 “欧佩克情结”: 垄断还是市场?

历史的产物

影响今不如昔,但仍是市场老大

“天然气欧佩克”难现欧佩克辉煌

多数类似欧佩克组织均昙花一现

市场力量将战胜对价格的人为控制

第八章 石油武器: 锋刃已钝

石油禁运的历史

禁运的效果

产油国的“石油武器”风光不再

国际制裁手段之一—石油禁运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与禁运

第九章 能源是中国的“阿喀琉斯之踵”吗?

能源进口是中国的软肋?

自然资源缺乏仍可实现高速增长

许多资源富国陷入“资源诅咒”

对中国崛起最重要的是社会资源

国际贸易使短缺不再成发展障碍

国际能源安全形势相对好转

客观看待中国能源安全形势

能源安全保障的重心在国内

调整心态,增强自信

增加一些常识,修正一些概念

第十章 海外投资: “走出去”不等于“拿回来”

快速增长的海外资源投资

国际社会的误读与批评

国内经济结构的外在反映

海外资源投资的原因与动力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国际对话与合作

深化国内改革

第十一章 海运安全: “马六甲困局”与“珍珠链战略”

对美国石油禁运与海上封锁的担心

美国对华石油封锁难度较大

海上能源运输的现实威胁

马六甲海峡的替代路线

陆路运输通道面临的风险

“珍珠链战略”: 美国制造的西式“阴谋论”

未来合作方向

第十二章 “中国能源威胁论”: 战略互疑与互动

源起与发展

主要内容与观点

形成原因

并非主流

理智应对

从能源视角看国际秩序:融入还是挑战?

中国正积极融入现有国际秩序

由“走出去”到“走进去”

第十三章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是世界末日吗?

全球变暖问题的本质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加

国际气候谈判格局重组

“页岩革命”对气候变化利弊参半

理性扩大全球气候变化共识

第十四章 国际能源转型: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概念的界定

能源转型的历史

当前发展态势

动力机制

前景乐观

问题与挑战

过程曲折

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 拯救的不是地球,是人类

地球资源能否支撑人类发展?

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核心

过度的恐慌容易导致非理性的决策

能源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根本

后 记

注 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