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仰中国”到
“信仰周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教互动本文的初稿曾宣读于2017年4月9日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召开的第二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徐以骅[内容提要]近年来笔者及其研究团队相继提出了关于宗教与中国对外民间交流和公共外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析框架,其中就包括“信仰中国”和“信仰周边”。 本文主要通过讨论“信仰中国”与“信仰周边”的关系,来进一步分析和反思我国宗教和宗教团体在周边外交中的作用。[关键词]信仰中国信仰周边宗教民间交流公共外交大国宗教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深入开展,宗教和宗教团体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载体也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宗教“走出去”、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宗教公共外交、宗教与“一带一路”等开始成为热门课题,受到政、教、学三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宗教团体的对外交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已成为中国全方位“走出去战略”和公共外交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可参见徐以骅、邹磊主编:《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蒋坚永、徐以骅主编:《中国宗教走出去战略论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
宗教与中国对外民间交流和公共外交一直是笔者所在研究团队的学术关注点之一,为此我们提出了与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析框架,其中就包括“信仰中国”和“信仰周边”。 本文简要讨论“信仰中国”与“信仰周边”的关系,并以此来进一步分析和反思我国宗教和宗教团体在我国周边地区外交中的作用。
宗教与美国社会从“信仰中国”到“信仰周边”一、“信仰中国”与“信仰周边”的提出
“信仰中国”概念是笔者在2011年发表的《全球化时代的宗教与国际关系》一文中提出的。该文这样写道,“与全球性‘中国经济圈’和‘文化中国’并存且作为其价值观和机构性基础的‘宗教中国’或‘信仰中国’正在不断增长。”《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9期,第18页。“信仰中国”可译为“Believing China”或“Faith China”。“信仰中国”的思想来源有三:一是美国社会主义者迈凯耳·哈林顿的著作《另一个美国(美国的贫困)》该书中文版1963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作者在该书中揭露了在所谓“丰裕社会”的美国存在的大量贫困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美国史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之一;二是温斯顿·邱吉尔二次大战后关于英国“三环外交”的对外战略论述“三环外交”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二次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保守党的年会上抛出了其“三环外交”方针,其中第一环包括英联邦和英帝国殖民体系;第二环包括英、美、加和其他英联邦国家的所谓英语世界;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该外交战略旨在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和地位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三是哈佛学者杜维明的“文化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杜维明先生提出不仅要从政治、经济、社会角度,而且要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或中华民族,把中国和海外华人世界重新想象或建构为一个整体。根据此种“大中华叙事”,“文化中国”由三个意义世界(symbolic universes)构成:1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2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社群;3各国关心中国文化的知识群体(学者、媒体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关于“文化中国”与“信仰中国”的关系,参见徐以骅、邹磊:《信仰中国》,载《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1期,第49—54页。。当然我们借鉴的主要是论述框架,旨趣和内容与上述论述均有很大不同。
2012年1月笔者与邹磊合作发表了《信仰中国》同上,第43—58页。 一文,对“信仰中国”做了较全面的论述。该文指出,国内宗教发展、跨国宗教交流与国家总体外交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已逐渐成为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意义且亟需面对的战略问题。中国在宗教信仰领域更加有所作为的关键,即在于正视一个逐渐浮现的、与“文化中国”和“中华经济圈”并存的“信仰中国”。
“信仰中国”包含三个紧密相连的“信仰板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