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会自命不凡,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人?
为什么一些亚文化群体总会受到歧视?
为什么犹太人等少数族群在历史上总在遭受迫害?
融合哲学、政治学、神话、文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涉及个体、国家、族群等各个层面,深入剖析当下社会仇恨是如何产生,又应该如何化解。
一部化解仇恨的哲学指南
一份对重新唤醒的伤害意愿的回应
献给所有捍卫人本主义精神和开放社会的人们
种族主义、狂热主义、敌视与仇恨——一种思维方式正主导着日益分化的民众:只对他人的立场却不对自己的立场进行质疑。
这部专著里,卡罗琳·艾姆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面对不顾具体问题的教条式思维,她对多元性、对“不纯正”给予赞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个体及他人的自由。
前言 / 001
一 可见与视而不见 / 011
爱 / 017
希望 / 022
担忧 / 025
仇恨与歧视(1):集体性的敌视人类 / 034
仇恨与歧视(2):机构性的种族主义/ 067
二 同质的·自然的·纯正的 / 087
同质性 / 097
自然的 / 112
纯正的 / 136
三 赞美不纯正 / 153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不仅描述精确,语言尤为雅致洒脱。(卡斯滕·奥托,德国西南广播公司-2,2016-10-24)
是对民主的社会哲学性理论的精辟概述。(乌韦·加斯特斯·文策尔,《新苏黎世报》 2016.10.24)
《何故为敌》是对社会多元化和同感心的既温和又强烈的呼吁——尤其是对想象力的呼吁。(米莲·荷夫提,《新苏黎世报-周日版》,2016.10.30)
这是卡罗琳·艾姆克对被重新唤醒的伤害意愿的回应。(帕特里克·巴纳斯,《法兰克福汇报》,2016.10.14)
如果她的语气能强硬一些,就完全可以说这是一份犀利的诊断;她是睿智敏锐的,既聪明,又善于具体分析。(托比亚斯·施瓦茨,《柏林贴士》,2016.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