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
0.00     定价 ¥ 36.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2508002
  • 作      者:
    作者:太虚//弘一//虚云//印光
  • 出 版 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5-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一代有位大师——太虚法师,当年我们认为他不大对的,后来我很佩服他。今天中国佛教,你们这些青年僧众所改变的,都是从他手里改变的。
——南怀瑾
弘一大师:谁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
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 ,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
¬——丰子恺
虚云大师:禅是细微处的光明
如果你什么境界都不会动摇,风吹草动也无所谓了,鬼叫也不怕,老虎来了也不怕,但谁做得到呢?——老和尚做得到。
——佛源法师
印光大师:一切风波皆是茶壶中的宇宙
古德弘法,皆觑破时节因缘,应机调伏众生。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梁启超

展开
作者简介

太虚大师(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十六岁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师为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间,士达上人携大师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和尚为其取法号太虚。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

 

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虚云大师(1840~1959):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零一。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主要为佛教界所做出的贡献有恢复重兴寺院,为后世禅宗复兴而培养储备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释一诚释传印两位大德高僧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大师应劫而生,遍参南北丛林,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

 

展开
内容介绍

  你要学习佛法,可以跟太虚大师学习,
  你要学戒律,可以跟弘一法师学习;
  你要学禅,可以向虚云老和尚学习;
  你要学净土,可以向印光大师学习
  太虚、弘一、虚云、印光四大高僧严谨端正,各擅胜场,功德巍巍。他们在佛教界地位崇高,合称民国四大高僧,四人修行法门各有特色,或偏重于念佛,或偏重于持戒、或偏重于坐禅,涵盖了学佛的方方面面,然而又殊途同归,都以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为己任,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通过佛理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这本书是四位大师的学佛精华,值得好好咀嚼参悟。

展开
精彩书评
  ★这一代有位大师——太虚法师,当年我们认为他不大对的,后来我很佩服他。今天中国佛教,你们这些青年僧众所改变的,都是从他手里改变的。
  ——南怀瑾
  ★弘一大师:谁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

  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
  -——丰子恺
  ★虚云大师:禅是细微处的光明

  如果你什么境界都不会动摇,风吹草动也无所谓了,鬼叫也不怕,老虎来了也不怕,但谁做得到呢?——老和尚做得到。
  ——佛源法师

  ★印光大师:一切风波皆是茶壶中的宇宙
  古德弘法,皆觑破时节因缘,应机调伏众生。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梁启超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名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读《楞严经》,一方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如此经过了几个月,同看藏经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诉我说:“看藏经不可东翻西找,要从头依次地看到尾。”当时我因找不到阅藏头路,就依他的话,从《大藏经》最前的《大般若经》看起。
  看了几个月,身心渐渐地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经》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地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中间,都是如此。
  《大般若经》阅后改看华严经,觉到华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灵活泼;从前所参的禅话,所记的教理,都融化无痕了。我从前的记忆力很强,只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诵。但从此后变成理解力强而没有记性了。
  我原没有好好地读过书,但从那一回以后,我每天写出的非诗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笔墨的辩才,均达到了非常的敏锐锋利。同看经的有后做金山的方丈静观和尚等,他们疑我得了憨山大师所说一般的禅病,但我自心中实很安定。
  我现在想起来,当时如从这种定慧心继续下去,三乘的圣果是可以成就的。可惜当时就改了途径,因为遇到了一位华山法师,他那时就在杭州办僧学校,暂来藏经阁休息。大家说起我的神慧,他与我谈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常识;并携示《天演论》、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章太炎文集、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等书要我看。我起初不信,因为我读过的书,只是中国古来的经史诗文与佛教经籍。当时与他辩论了十几天,积数十万言。后来觉他颇有道理,对于谭嗣同的仁学,尤极为钦佩。由此转变生起了以佛法救世救人、救国救民的悲愿心。
  当时以为就可凭自所得的佛法,再充实些新知识,便能救世。次年乃从八指头陀办僧教育会,冬天又同去参加镇江所开的江苏僧教育会,继又参加杨仁山居士预备复兴印度佛教的祇园精舍。
  自此以后,就没有依以前的禅定去修,这样从光绪三十四年,一直到民国三年。一战爆发,对于西洋的学说及自己以佛法救世的力量发生怀疑,觉到如此荒弃光阴下去,甚不值得,遂到普陀山去闭关。
  闭关二三个月后,有一次晚上静坐,在心渐静时,闻到前寺的打钟声,好像心念完全被打断了,冥然罔觉,没有意识,一直到第二天早钟时,才生起觉心。最初,只觉到光明音声遍满虚空,虚空、光明、声音浑然一片,没有物我内外。嗣即生起分别心,而渐次恢复了平凡心境。自此,我对于起信、楞严的意义,像是自己所见到的,所以我当时就开始著成了《楞严摄论》。
  经过这次后,继续看经、著书、坐禅。这一年中专看法相唯识书。当时其他的经论虽亦参看,但很注意看《唯识述记》。述记中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复看了好多次,有一次又入了定心现观。这与前两次不同,见到因缘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条理,秩然丝毫不乱。这一种心境,以后每一静心观察,就能再现。
  从此,思想文字等都有改变,从前是空灵活泼的,以后则转入条理深细坚密的一途;在此时所写出的文章不同,亦看得出。
  上述经过定境三次,都因后来事缘纷集的时间太多,致不能有长时的深造成就。自从经过第一次后,我的记忆力便没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头发已变白,眼已近视,但后来头发转青了,眼睛到现在未变。经过第二次后,起信、楞严的由觉而不觉的缘起相,得了证明。第三次现观唯识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谓不昧因果,实在一一皆有条理、秩然而不紊乱。
  经过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变,并曾偶然有过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征兆;六通可能,则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业果流转相续亦决可信。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这里是佛说金刚般若经的舍卫国,我所以把自己的定心境界,从前没有对人讲过的,也同佛与须菩提谈家常一般,因昨晚高文大的请说禅定,专向自家人谈一点。
  余弘律之因缘
  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
  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
  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
  辛酉之春,始编《戒相表记》。六月,第一次草稿乃讫。以后屡经修改,手抄数次。
  是年阅藏,得见义净三藏所译《有部律》及《南海寄归内法传》,深为赞叹,谓较旧律为善。故《四分戒相表记》第一、二次草稿中,屡引义净之说,以纠正南山。其后自悟轻谤古德,有所未可,遂涂抹之。经多次删改,乃成最后之定本。
  以后虽未敢谤毁南山,但于南山三大部仍未用心穷研。故即专习《有部律》。二年之中,编《有部犯相摘记》一卷、《自行钞》一卷。
  其时徐蔚如居士创刻经处于天津,专刻南山宗律书,费资数万金,历时十余年,乃渐次完成。徐居士始闻余宗有部而轻南山,尝规劝之。以为吾国千余年来秉承南山一宗,今欲弘律,宜仍其旧贯,未可更张。余因是乃有兼学南山之意。尔后此意渐次增进。至辛未二月十五日,乃于佛前发愿,弃舍有部,专学南山。并随力弘扬,以赎昔年轻谤之罪。昔佛灭后九百年,北天竺有无著、天亲等兄弟三人。天亲先学小乘而谤大乘,后闻长兄无著示诲,忏悔执小之非,欲断舌谢其罪。无著云:“汝既以舌诽谤大乘,更以此舌赞大乘可也。”于是天亲遂造五百部大乘论。余今亦尔,愿尽力专学南山律宗,弘扬赞叹,以赎往失。此余由新律家而变为旧律家之因缘,亦即余发愿弘南山宗之因缘也。
  ……
展开
目录
谁道佛身千万身/太虚
——跟太虚大师学佛
释尊略传
人生问题之解决
学佛先从做人起
佛学即慧学
佛理要略
万有缘从因缘所生
我的宗教经验
佛法原理与做人
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开题
佛七开示录
谁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弘一
——跟弘一大师学戒律
我出家之因缘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余弘律之因缘
弘律愿文
改习惯
改过实验谈
律学要略
南闽十年之梦影
悲智颂
临灭二偈
晚晴集
禅是细微处的光明/虚云
——跟虚云大师学禅
略谈佛学大义
参禅与念佛是一回事
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法要
禅堂开示
参禅警语
修与不修
老实念佛
师公老和尚的开示
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成佛之道
一切风波皆是茶壶中的宇宙/印光
——跟印光大师学净土
印光大师自述
净土法门说要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众生佛性本具,修德方显
念佛随笔
开示五则
德育启蒙
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的根本
临终三大要
念佛摄心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