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故宫建筑之美 祝勇 著 李少白 摄影
0.00     定价 ¥ 79.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8078247
  • 作      者:
    祝勇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 散文家、故宫学者祝勇美文与“故宫摄影第一人”李少白美图珠联璧合,完美展现故宫建筑之美

* 使用高级雪柔纸全彩印刷,精装壳封加护封,采用高精度印刷工艺,图书本身即为美物 

* 故宫的每一座宫殿都有过非同寻常的主人,都上演过无数与皇权,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故事,请听作者细细道来……

 


展开
作者简介

祝勇,1968年生于沈阳,作家,文化学者。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有《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画之美》《故宫的书法风流》《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数十部著作。获郭沫若诗歌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孙犁散文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任《辛亥》《苏东坡》《历史的拐点》等十余部大型纪录片总撰稿,获金鹰奖、星光奖等多种影视奖项。

 

李少白,1942年生于重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等杂志的编委,中央民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签约摄影师。2017年参加第57届意大利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记忆与当代”中国主题平行展。

李少白关于故宫和长城的摄影作品多次在美国、法国、德国、爱沙尼亚、瑞士等国展出。出版有《看不见的故宫》《原味故宫》《走近长城》《四时故宫》等作品,被誉为“故宫摄影第一人”。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文化学者祝勇与摄影家李少白联袂出版,文字由祝勇撰写,图片则由有着“故宫摄影第一人”之美誉的李少白配置。它遴选了故宫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文化散文的笔触讲述了其历史渊源、建筑形制和审美功能,并细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变迁,由此围绕生命、权力、家国等主题做出了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整个作品文笔轻盈灵动,语言清晰流畅,同时又富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字里行间浸润着一种炽热的文化情怀与历史关怀。书中的图片则是李少白先生从自己数十年拍摄的故宫照片中遴选出来的上乘之作,气象宏大,光影鲜丽,轻重相宜,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愉悦感。

 


展开
精彩书摘

文渊阁

 

  崇祯十七年(公元 1644 年),大明王朝在北京城漫天的火焰和憔悴的花香里消失了,带着杜鹃啼血一般的哀痛,在他们的记忆里永远定格。它日暮般的苍凉,很多年后依旧在旧士人心里隐隐作痛。

曾写出《长物志》的文震亨,书画诗文四绝,崇祯帝授予他武英殿中书舍人。崇祯制两千张颂琴,全部要文震亨来命名,可见他对文震亨的赏识。南明弘光元年(公元 1645 年),清兵攻破苏州城,文震亨避乱阳澄湖畔,闻剃发令,投河自尽未遂,又绝食六日 ,终于呕血而亡,遗书中写:“保一发,以觐祖宗。”意思是,绝不剃发入清,这样才能去见地下的祖宗。

以“粲花主人”自居的明朝旧臣吴炳,在顺治五年(公元 1648 年)——按照吴炳的纪年,是明永历二年—— 被清兵所俘,押解途中,就在湖南衡阳湘山寺绝食而死。

对于效忠旧朝的人来说,这样的结局几乎早就注定了。两千多年前,商代末期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在周武王一统天下后,就以必死的决心,坚持不食周粟。他们躲进山里,采薇而食,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草当干粮,最终在首阳山活活饿死。他们的事迹进

了《论语》,进了《吕氏春秋》,也进了《史记》,从此成为后世楷模,击鼓传花似的在古今文人的诗文中传诵,一路传入清朝。这些文人有: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韩非子、庄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刘伯温、顾炎武……

“粲花主人”饿死的时候,距离乾隆出生还有 63 年,所以乾隆无须为他的死负责。但来自旧朝士人的无声抵抗,却是困扰清初政治的一道痼疾。他们无力在战场上反抗清军,所以他们选择了集体沉默的对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血迹未干,他们是断然不会与屠杀者

合作的。他们的决绝里,既包含着对清朝武力征服的不满,又包含着对满族这个“异族”的轻视。无论东厂、锦衣卫的黑狱,还是明朝皇帝的变态妄杀,都不能阻挡臣子们对明朝的效忠。他们对旧日王朝的政治废墟怀有悲情的迷恋,却对新王朝的盛世图景不屑一顾。他们拒绝当官,许多人为此遁入空山,与新主子玩起捉迷藏。也有人大隐隐于市,一转身潜入自家的幽花美景。江南园林,居然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时代氛围中进入了疯长期。馆阁亭榭、幽廊曲径里,坐着面色皎然的李渔、袁枚……

康熙十七年(公元 1678 年),康熙下诏开“博学鸿词”科,要求朝廷官员荐举“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供他“亲试录用”,张开了招贤纳士的大网。被后世称为“海内大儒”的李颙,就有幸受到陕西巡抚的荐举,但他坚决不从,让巡抚大人的好意成了驴肝肺。这简直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地方官索性把他强行绑架,送到省城。他竟然仿效伯夷、叔齐的样子,绝食六日,甚至还想拔刀自刎。官员们的脸吓得煞白,连忙把他送回来,不再强迫他。他从此不见世人,连弟子也不例外,所著之书也秘不示人,唯有顾炎武来访,才会给个面子。

顾炎武之所以受到李颙的特殊优待,是因为二人情意相通。当顾炎武成为朝廷官员荐举的目标,入选“博学鸿词”科时,他也以死抗争过,让门生告诉官员,“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才被官府放过。同样的经历,还发生在傅山、黄宗羲的身上。

对康熙皇帝来说,等待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但在这个世界上,有时除了等待,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康熙毕竟是康熙,他有的是耐心。以刀俎相逼既然没有效果,就干脆还他们自由,让地方官员厚待他们,总有一天,铁树会开花。

康熙深知,士大夫的骨头再硬,也经不住时间的磨损。时间可以化解一切仇恨,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变成历史旧迹,当这个新王朝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遮盖了旧王朝的血腥残酷,他们坚硬的身段就会变得柔软。后来的一切都证实了康熙的先见之明。康熙大帝多次请黄宗羲出山都遭到回绝,于是命当地巡抚到黄宗羲家里抄写黄宗羲的著作,自己在深宫里,时常潜心阅读这部“手抄本”。这一举动,不能不让黄宗羲心生知遇之感,终于让自己的儿子出山,加入“明史馆”,参加《明史》的编修,还亲自送弟子到北京,参加《明史》修撰。

死硬分子顾炎武,两个外甥也进了“明史馆”,他还同他们书信往来。傅山又被强抬进北京,一见到“大清门” 三字便翻倒在地,涕泗横流。至于李颙,虽已一身瘦骨、满鬓清霜,却被西巡路上的康熙下旨召见。他虽没有亲去,却派儿子李慎言去了,还把自己的两部著作《四书反身录》《二曲集》赠送给康熙,以表歉疚之意。连朱彝尊这位明朝王室的后裔,也最终没能抵御来自清王朝的诱惑,于康熙十八年(公元 1679 年)举“博学鸿词” 科,康熙二十二年(公元 1683 年)入值南书房……

躲进剡溪山村的张岱也没能顽抗到底,在浙江学政谷应泰的荐举下,终于出山,参与编修《明史纪事本末》。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它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而是一代人的故事。

他们所坚守的“价值”,正一点一点地被时间掏空。

毕竟,新的政治秩序已经确立,新的王朝正蒸蒸日上,“复辟倒退”已断无可能。顾炎武、黄宗羲早就看清了这个大势,所以,他们虽然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如同李敬泽在《小春秋》里所说:“‘大明江山一座,崇祯皇帝夫妇两口’就这么断送掉了,这时再谈什么东林、复社还好意思理直气壮?” 他们自己选择了顽抗到底,终生不仕,却不肯眼睁睁断送了子孙的前程。连抗清英雄史可法都说:“我为我国而亡,子为我家成。” 清朝皇帝也是皇帝,更何况是比大明皇帝更英明的皇帝,而天下士人的第一志愿,不就是得遇明君吗?康熙正是把准了这个脉,所以才拿得起放得下。面对士人们的横眉冷对,他从容不迫。

当这个新生的王朝历经康熙、雍正两代帝王,平稳过渡到乾隆手中,一百多年的光阴,已经携带着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匆匆闪过——从明朝覆亡到乾隆时代的距离, 几乎与从清末到今天的距离等长。天大的事也会被这漫长的时光所淡化,对于那个时代的汉族士人来说,大明王朝的悲惨落幕,已不再是切肤之痛,大清王朝早已成了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入仕清朝,早已不是问题,潜伏在汉族士大夫心底的仇恨已是强弩之末。就在这个当口,乾隆祭出了他的撒手锏——开四库馆,编修《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2 年),安徽学政朱筠上奏,要求各省搜集前朝刻本、抄本,认为过去朝代的书籍,有的濒危,有的绝版,有的变异,有的讹误。比如明代朱棣下令编纂的《永乐大典》,总共二万多卷,但在修成之后,藏在书库里,秘不示人,成为一部“人间未见”之书。在明末战乱中,藏在南京的原本和皇史宬的《永乐大典》副本几乎全部被毁,至清朝,已所剩无几。张岱个人收藏的《永乐大典》,在当时就已基本上毁于兵乱。因此,搜集古本,进行整理、辨误、编辑、抄写 (甚至重新刊刻),时不我待,用他的话说:“沿流溯本, 可得古人大体,而窥天地之纯。”乾隆觉得这事重要,批准了这个合理化建议。乾隆三十八年(公元 1773 年), 成立了四库全书馆。

只有在乾隆时代,在历经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物质积累和文化铺垫之后,当“海内殷富,素封之家,比户相望,实有胜于前代”,才能完成这一超级文化工程 (今人对“工程”这个词无比厚爱,连文化都目为“工程”,此处姑妄言之),而乾隆自己也一定意识到,这一工程将使他真正站在“千古一帝”的位置上。如果说秦始皇对各国文字的统一为中华文明史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起点,那么对历代学术文化成果全面总结,则很可能是一个壮丽的终点——至少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不易逾越的极限。在两千年的帝制历史中,如果秦始皇是前一千年的“千古一帝”,那么后一千年,这个名号就非乾隆莫属了。更有意思的是,乾隆编书与秦始皇焚书形成了奇特的对偶关系——在历史的一端,一个皇帝让所有的圣贤之书在烈焰中萎缩和消失;而在另一端,另一个皇帝却在苦心孤诣地搜寻和编辑历朝的古书,让它们复活、膨胀、繁殖,使它们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原子弹”。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说,乾隆应被视为中国帝制史上独一无二的君王。

 

                                     ——《故宫建筑之美》第51—61页


展开
目录

序言

 

王者之城

三朝五门

内金水河

太和门

太和殿

体仁阁

文华殿

文渊阁

武英殿

内阁大堂

军机处

乾清门

上书房

昭仁殿

乾清宫

养心殿

景阳宫

长春宫

慈宁宫

毓庆宫

建福宫花园

重华宫

漱芳斋

宁寿宫

宁寿宫花园

南三所

御花园

神武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