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道追寻》:
笔者从某些综合性美术院校了解到,学校研究生部规定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展览便可以作为科研成果,有的学校则规定相应的参展证书可以代替相应级别刊物发表的论文,准予申请硕士学位。这样,一些研究生心照不宣,放下提高理论水平的“包袱”,纷纷参加到各类美展中。有的采用“二合一”或者“三合一”的手段,借鉴往届美展入选和获奖作品的绘画效果进行创作;有的干脆临摹获奖和入选作品去碰碰运气,以求尽快出成果,结果入选、获奖者还真大有人在。更匪夷所思的是,有的学院居然将这些有明显抄袭剽窃之嫌的入选或获奖的作品和消息挂在学院的网站上,一股动员参展之风在功利的“学术指挥棒”下逐渐形成,问题学术随即出现。随后,学院的科研奖励制度出台,一些靠窃取他人劳动果实而入选和获奖的学生纷纷因此获得肯定,那么另一部分受此诱惑的研究生会觉得绘画路子不对也渐渐调转船头,因此参展、获奖几乎成了唯一的学术标准。一些理论方向的研究生也按捺不住大环境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加入了角逐,很多学生因为参加美展取得了“科研成果”而获得了“成功”,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更有甚者,就因为多次参加全国各地名目繁多的展览被评为“优秀研究生”或“优秀毕业生”。
问题食品经过查处很快会被一一取缔,可问题学术之风一旦形成,是极难遏制和消解的。特别是一些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大都从事各个层次的美术教育工作。他们会把这些“审美标准”传授给学生,然后学生再传授给另一批学生,如此如同瘟疫传播。这样很快形成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恶性循环,给美术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力和负面影响,同时也给伪学术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其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成熟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既需要有不畏艰难、敢于探索的勇气,也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高度。就近代而言,黄宾虹、潘天寿、吴冠中等大艺术家,哪一位不是大理论家?他们在某一两个方面有所贡献已非常难得了,相比之下,还没有这些研究生“科研成果”多。“画画的人把画画好就行了”,这句话既缺乏见识也没有文化责任感。换句话说,一位杰出的画家必然是一位出色的艺术理论家,没有理论的支撑,任何作品的表达都是苍白的,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的画家创造不出感人至深的美术作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美术院校培养艺术大师和艺术家的摇篮,年轻的研究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学术研究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中国美术未来繁荣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可以通过食品检测部门来制止问题食品,而问题学术的泛滥该由谁来买单呢?把一个理论蹩脚的研究生培养成一个出色的画家根本是无稽之谈。这一问题是不是该引起有关主管部门和上级学术评审机构的重视呢?切勿贪恋眼前功利,要放眼未来,鼓励敢于挑战、勤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明确理论水平评价机制的硬性指标,对真正的学术成果严格把关.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采取绘画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学术评价机制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予以评定(虽然诸多现象因其隐蔽性难以定性,但对于伪学术一经发现定要勒令制止),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问题学术的滋生环境的生成,如果做到“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李鬼”真的就无处藏身了。
……
展开